(香港文匯網記者朱燁 北京報道)當地時間7月28日,中美兩國經貿團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在中美此輪會談前,美國已與日本、部分東盟國家、歐盟等達成貿易協議。商務部學術委員會委員白明對香港文匯網表示,不同於歐盟、日本等,中國有兩個有效的反制武器。一是中國進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為世界他國帶來的機遇,本身就是反制武器;二是中國的稀土資源。若是沒了稀土供應,美國包括汽車、軍工等許多領域的產業將面臨停擺。「這對美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是美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他說,手握兩件反制武器,中國依然信心滿滿,如同此前的日內瓦會談和倫敦會談一樣,中國將會為自己爭取到最有利的結果。
白明說,在中美第三次經貿會談前期,美歐達成了貿易協定,可以說是「大號版」的美日貿易協定。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還是「慫」了,最後用6000億美元投資,「買」了美國對歐盟給予的15%所謂「照顧性」關稅。在此情形下,料美國在第三輪談判中的態度將咄咄逼人,中國的壓力肯定會進一步增加。而且,這一協定的達成必然會對中國造成衝擊,畢竟迄今為止,有能力對美進行反制的經濟體也只有歐盟和中國。
白明分析,能源、飛機和農產品,是美國逼迫其他國家開放市場的「三件套」,因此,歐盟的妥協,也與俄烏衝突之後,歐盟要斷絕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有關。不過,除美歐協定之外,白明認為,對中國影響更大的還有一些東盟國家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議。「總體上,中國與歐盟之間更多是互補型貿易,歐盟對美出口多與少並不直接影響中國對美出口多與少。」他說,之所以說歐盟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對中國構成傷害,頂多就是在應對美國關稅大棒過程中中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同盟軍」。因此,相比之下,一些東盟國家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對中國來說壓力更大。白明說,一方面,某些東盟國家輸美產品獲得的對等關稅有可能低於中國,一些東盟國家在與中國競爭時擁有「稅差」優勢。另一方面,美國在與東盟國家簽署貿易協議時,往往包含對轉口貿易加徵40%關稅的附加條款。
白明說,這40%的轉口關稅將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合作,延伸空間也受到了壓縮,對中國產品出口的衝擊會更加明顯。
在此情形下,香港或許將承擔起更多轉口貿易的責任,而且香港的優勢並不局限於單純的轉口,更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上,與內地有着優勢互補的便利性。「未來香港的作用並非簡單的『貨物過境』,單純依賴零關稅優惠的時代正在消退,香港應該深度挖掘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潛力,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更核心的紐帶角色,通過產業鏈整合、金融服務創新和貿易規則對接,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