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雲南龍陵報道)夏日的午後,陽光透過樹枝斑駁地灑在雲南保山龍陵縣的土地上,松山抗戰遺址遊客中心門前,一名老人穿戴整齊地坐在座椅上,不停地和遊人們打招呼。人們從這裏走過,都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與老人合影,走近了才看清,老人帽子上的幾個字格外醒目:「中國遠征軍」。他是廖沛林,一名81年前在這裏參加戰鬥的老兵。

202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這天,廖沛林將迎來他的百歲生日。81年前,廖沛林隨中國遠征軍參加松山戰役負傷離開戰場,而他的許多戰友卻永遠留在了松山;81年後,他從四川老家跨越1,200公里遷居松山,他說:「我要和我的戰友們在一起,我要替他們對每一個來到這裏的人說一句:謝謝!」

●廖沛林在遠征軍雕塑前,問候自己的戰友、兄弟們。(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我是四川人,1944年參加松山戰役,這裏有我的戰友們,我現在又回來了,回來跟他們在一起。」自從今年4月遷居到松山住下,廖沛林幾乎每天下午都準時來到遊客中心。

發生在1944年6月至9月的松山戰役是滇西反攻的核心戰役。軍事上攻克日軍松山據點,打破滇緬公路封鎖,恢復中斷兩年的援華物資通道,為收復滇西重鎮掃清障礙;戰場態勢上,扭轉滇西戰局,迫使日軍轉入被動防禦,配合盟軍在中緬印戰區的反攻。中國遠征軍以慘烈代價全殲據守日軍,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也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極大地提振了全國抗日士氣。

●7月24日,參觀者在松山戰役雕塑群中了解歷史。 中新社

一別71年:再見只剩雕像

參加松山戰役時,廖沛林擔任報務員。直到今天,他都清晰地記得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強渡怒江時的情形。在6月初松山戰役時,他的背部和手臂被一顆炸彈炸傷,報話機也被炸爛了,當時就昏迷不醒,等他再次醒來,手臂和背部的彈片已經取出,做了排毒等處理,前線救治條件有限,自己還能走,他便掛着繃帶往昆明走,走了一個多月才走到昆明,後來就回到了老家。

這一次離開,一別就是71年。2015年,廖沛林終於有機會來到松山祭奠長眠於此的遠征軍將士,看到將士們的雕像,廖沛林紅了眼眶……從那時起,遷居到松山,和兄弟們在一起便成了老人的心願。在此後的十年間,每年到了清明祭祀的日子,廖沛林都會來到松山,從未缺席。

定居松山:餘生和兄弟相伴

2025年4月,在志願者的幫助下,老人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從四川老家驅車1,200多公里,終於來到了松山的新家。

時隔81年,廖沛林定居松山,這一次他說他不走了,餘生和曾經一起的兄弟相伴。

7月16日下午,香港文匯報記者和廖沛林一起再次來到遠征軍雕像群,每走到一位老兵雕像前,廖沛林駐足,慢慢抬起微微顫抖的手,一一敬禮!

老人的出現一下子引起了遊客們的注意,「爺爺,能和您合影嗎?」「請幫我和老英雄拍張照」……大家紛紛圍攏到廖沛林身邊。廖老一一和大家拍照,剛才還肅穆的表情露出了微笑。廖沛林的女兒在旁邊說,有人願意聽他講戰爭的經歷,他最開心了。

「老爺爺,送給您」,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拿着自己的零食跑到廖沛林身邊,廖沛林彎下腰接過孩子的禮物,道了謝,接着,他起身對所有人說了兩個字:「謝謝!」在場的人都懵了,不明白老人為什麼要謝謝他們。

在大家的注視下,廖沛林提高音量說到:「來到這個地方的,都是愛國的同胞們,你們來看望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聲,為什麼?因為他們都不能說話了,我,要代表我的兄弟、戰友,感謝你們!感謝你們來!」

●各地來松山的遊客紛紛與廖沛林合影。(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百歲心願:抗戰史傳後世

從南京帶着孩子來到松山的陳先生聽着老人的話,肅然起敬,他激動地對廖沛林說:「老英雄,是我們應該謝謝你們,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在女兒的攙扶下,廖沛林準備離開雕像群,突然,他停下腳步,望着遠山輕輕地說:「每次來到這裏,都是悲傷,1944年這個時候,正是戰鬥激烈的時候,屍橫遍野,很多戰友就這麼倒下了……」,老人深吸一口氣接着說,現在看到這麼多人來松山看望戰友們,很是欣慰,自己9月就100歲了,「我的心願就是,希望把抗戰的歷史講給更多人聽,希望大家能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希望每個人都忠於自己的國家,忠於自己的民族」。

倔強嚴父圓夢 兒女傾情相隨

●廖沛林遷居雲南松山後,每天早上都會寫毛筆字或者畫畫。(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來到廖沛林居住的地方,他準備給我們寫一幅毛筆字,轉頭吩咐女兒:「紙筆伺候」,女兒趕緊回應老人家,「好好好,這就來。」在廖旭紅的印象中,父親一直是這樣雷厲風行的軍人作風,對自己和哥哥要求也很嚴,「我一直都很怕他」。雖說怕,廖旭紅卻緊緊跟隨在父親身邊,悉心照顧着他。

「就算搭個棚子,也要住到松山去」

廖旭紅說,早在五六年前,父親就提出了想遷居到松山的想法,可那個時候哥哥和她都還沒有退休,無法跟着他到松山來,沒人照顧肯定不行。父親也很倔強,經常都說:「我不用你們照顧,我自己去松山,就算搭個棚子,我也要住到松山去。」今年,廖旭紅退休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了簡單的行李,陪着父親來到了松山。

廖沛林9月份就滿百歲了,但看起來神采奕奕,還保留着軍人的風采,最關鍵的是,他到現在沒掉一顆牙,也幾乎不生病。在松山的新居,廖沛林生活非常規律:早上七點按時起床,早餐後練字、畫畫一個多小時,午飯後,他就動身去松山抗戰遺址和遊客們交流。下午回到家,晚飯後差不多七點就睡覺了,一日三餐該吃什麼吃什麼,該吃多少吃多少,這就是他100歲不生病、不掉牙的原因。

廖旭紅說,看到父親健康快樂,特別是能在100歲時實現他自己的心願,做子女的發自內心地開心,今後,她和哥哥就輪流到松山來照顧父親,陪伴在他左右。

●松山戰役遺址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址之一。(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特稿】松濤嗚咽戰壕靜默 山河無恙英魂不朽

2025年7月16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踏入雲南保山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這裏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址之一,布滿彈孔的殘壁、延綿13,200米的戰壕遺蹟,肅立,彷彿就能聽見1944年那場慘烈攻防戰的回響。

松山,海拔2,000多米,扼守滇緬公路咽喉。1942年,侵華日軍強徵民夫1,670餘人,耗時兩年構築起三層地堡、蛛網狀交通壕的防禦體系,吹噓其為「東方馬奇諾防線」。據記載,堡壘「木樁排列如鱗,鋼板厚逾30毫米,土層積逾1米」,150毫米榴彈炮轟擊亦難損分毫。1944年6月-9月,中國遠征軍以傷亡7,773名將士的代價,全殲守敵1,280餘人。

松山抗戰遺址位置示意圖

松山戰役遺址目前保留了大量原始遺蹟和紀念設施:主峰區域一株百年古樹布滿槍彈痕跡,樹幹上殘留的彈孔清晰可見,專家曾從這棵樹身上取出了46枚彈頭和彈片,被稱作「見證樹」。沿台階而上,就來到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佔地17,400平方米的雕像群,由12個方陣402座雕塑組成,包括將軍方陣、娃娃兵方陣、女兵方陣等,很多人來到這裏,都會帶上糖果,靜靜地塞到娃娃兵的包裏、懷裏。

這裏還保留了約13,200米的戰壕,其中日軍戰壕約11,600米,中國遠征軍戰壕約1,600米; 日軍暗堡遺址691個,中國遠征軍掩體125個,部分掩體仍保留有射擊孔和通風口結構……

下山時,回望松山,這裏的每一處彈坑、每一段殘垣、每一塊刻字石板,都在靜靜訴說着80年前的烽火歲月。這片浸染忠魂鮮血的土地,如今草木蔥蘢,卻永遠留存着戰爭的印記,提醒着每一位到訪者:山河無恙,英魂不朽。

「紅」「綠」生「金」 大別山老區煥新景

據新華社報道,暑期來臨,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北浴鄉羅漢山村村民吳文藝的「賽英閣」農家樂又迎來了客流高峰,一批批研學隊伍和遊客來此品嘗農家菜,聆聽這位革命烈士的後代講述那段烽火連天的抗戰故事。

「農家樂取名『賽英閣』,是為了紀念我的奶奶朱賽英,當年,她擔任大中華抗日救國軍的偵察員和地下交通員,穿梭於敵後傳遞情報、掩護同志,最終不幸被捕,英勇犧牲……」說到動情處,這位64歲的老人聲音微微發顫。

羅漢山村位於大別山區羅漢尖山北麓。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中共皖西特委利用羅漢尖跨湖北、安徽兩省特殊地理區位優勢,開闢羅漢尖革命根據地。1935年12月,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在此成立。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曾湧現出許多救護傷員、籌備軍需、送子參軍等英雄事跡。

硝煙已逝,豐富的紅色資源如今成為當地寶貴的文旅資源。2021年,羅漢山紅色旅遊景區獲批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兵工廠、山林醫院等多處革命遺址和秀麗的自然風光讓深山裏的老區聲名漸起。

「在這裏,遊客可以重走紅軍路,吃上一頓『憶苦思甜』的紅軍飯,在玫瑰花基地體驗勞動採摘。」北浴鄉副鄉長姚秋月說,紅色旅遊已成為羅漢山村的主導產業,2024年吸引遊客30餘萬人次,為村集體直接增收20餘萬元。

一直生活在村裏的吳文藝也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2018年,他將自家三層樓的房屋改造為農家樂,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遊客來了,家裏的土特產也有了銷路,經營農家樂和銷售土特產的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左右。」吳文藝笑着說,如今村周圍已建設了1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

發展紅色旅遊 帶動鄉村增收

從北浴鄉驅車20多分鐘,便可到達宿松縣陳漢鄉,這裏是1941年4月新四軍第五師和第七師的會師點——釣魚台水庫中央樹林所在處。這次歷史性會師,打通了新四軍第五師和第七師的聯繫,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憑藉着紅色故事和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陳漢鄉成為了不少遊客的「打卡」新選擇。

「離開家鄉10多年了,沒想到昔日的荒山成了景點,深山裏的革命老區有了這麼多新變化。」從福建省福州市來到陳漢香榧谷旅遊基地遊玩的遊客朱萬紅感慨道。

位於陳漢鄉廣福村的陳漢香榧谷依山而建,不僅種植着超千畝的香榧林,還有10多間造型獨特的民宿和兒童樂園、咖啡廳等配套設施,沿着山間小徑拾級而上,能一覽釣魚台水庫全貌。自2024年初運營以來,截至目前,陳漢香榧谷已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餘萬元。

「今年二期剛建成,我們計劃繼續擴建,依託現有資源開發森林康養、休閒露營等產業,打造鄉村發展的新名片。」廣福村黨總支書記鄭維介紹說。

更多的旅遊項目正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規劃和實施。8月底,一處戶外拓展基地將在羅漢山村正式投入使用。「我們計劃進一步豐富紅色研學的內容和路線,將羅漢山村的周邊村莊也串連起來,合力發展紅色旅遊,進一步擦亮紅色名片。」姚秋月說。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