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為帶動本地醫療教育和研究發展,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聯同醫院管理局,以及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合作,為融合臨床及教研工作於一身的醫教研人才,開闢專屬的雙軌發展途徑。參與計劃的醫生可按需要靈活分配教學、研究與臨床工作的時間,至少30%工作時間獲保證用於教學及科研,目前已有5名醫生分別獲兩所醫學院委任與獲頒教授頭銜。有參與醫生強調,臨床服務、教學與研究「三輔三成」,參與雙軌發展有助自己使用實驗室儀器、科研技術等大學資源,藉此進一步貢獻香港醫療事業。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指出,建立雙軌發展途徑為培育臨床教研人才締造更有利環境,以配合近年推出的多項醫療制度改革措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地位。

醫管局於今年4月啟動雙軌發展首階段甄選,目前共有5名醫生正式參與雙軌發展。其中4人來自香港兒童醫院,並已獲港大醫學院委任,專注兒童惡性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生兒深切治療、兒童性發育差異等範疇的研究與治療。另一人則是新界東醫院聯網深切治療科醫生,獲中大醫學院委任,主力從事痛症管理及深切治療的診治、研究及專業訓練。中大醫學院預計,今年內至少還有另外兩名新界東聯網醫生經新措施加入中大醫學院。

參與者讚相關安排「三輔三成」
在醫管局服務近27年的香港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客座臨床副教授卓家良是今次計劃的參與者。他昨日表示,自己熱衷教學與科研,認為雙軌發展有助於自己接觸更多頂尖人才並使用實驗室儀器、科研技術等寶貴的大學科研資源,形容相關安排是「三輔三成」,讓他在科研和教學上作出更大的貢獻,最終幫助到病人。
威爾斯親王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駐院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楊駿文表示,自己有興趣嗅覺功能障礙方面的研究,但相關研究難以單獨完成,需要與藥物手術治療、專業評估、嗅覺訓練與心理輔導等跨學科團隊合作,雙軌發展計劃有助他建立一個關於嗅覺功能障礙方面的研究團隊。他指出過往只能利用私人時間進行科研工作,今後將有專門時間聚焦科研工作。
醫管局:可促進港醫學進步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表示,有關計劃配合醫務衞生局推動的香港醫療科研發展。他指出,醫管局於過去累積豐富病例數據,建構完善醫療數據庫,期望透過雙軌發展制加強與兩間醫學院合作,將臨床經驗轉化為學術與研究成果,促進本港醫學進步,「不少醫管局醫生都有興趣參與研究,而大學醫學院有豐富的設備與教授,不同專科可以商討在哪些研究可加大發展。」
因應臨床服務方面的安排,他指參與計劃的醫生一般可獲不少於30%的工作時間用於教研,部分專科可因應情況比例或可更高。薪酬則按醫生從事醫教研的比例,由醫管局與大學分別支付。
盧寵茂表示,「雙軌發展」是突破公共醫療機構及醫學院傳統聘用模式的新舉措,為醫教研複合型專才提供更適切的專業發展路徑。他強調,醫生的臨床工作與教學和研究密不可分,臨床工作所提供的數據和經驗是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亦可進一步提升臨床服務的質與量,兩者相輔相成。他期望計劃能助力更多有志醫教研的醫生實現抱負,同時為香港醫療研究與創新貢獻力量。
提供清晰晉升階梯 助吸全球人才來港
(記者 洪澤楷)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的醫護人手長期不足,醫管局近年一直循不同途徑招聘人才。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昨日表示,為醫教研人才開闢專屬雙軌發展途徑,既為醫教研複合型人才提供清晰的晉升路徑及專業支援,體現醫管局和本地兩所醫學院為培訓及挽留醫教研人才攜手合作;同時亦為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清晰信息與晉升階梯,有助吸引海內外人才落戶香港,進一步壯大醫療人才庫,讓市民受惠。兩間醫學院會為參加計劃的醫生授予大學教授頭銜,方便他們參加國際會議或合作,甚至增加申請跨國研究經費的機會。
醫務衞生局副秘書長麥子濘表示,過去在招聘海內外醫生時,常有意見反映希望在臨床、教學及科研三方面獲得更均衡的發展機遇,「是次藉雙軌發展途徑向他們提供清晰的晉升階梯及專業支援,亦是希望吸引有志從事臨床和教研工作的海外人才、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安心落地生根並發展事業。」
教授頭銜有助醫生參與國際會議
兩間醫學院會為參與計劃的醫生授予教授頭銜,以增強其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認受性。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國偉指出,教授頭銜有助醫管局醫生參與國際會議、拓展全球合作,甚至提高申請跨國研究經費的成功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臨床事務)黃穎兒表示,港大醫學院在雙軌發展計劃下可聘任客座臨床教授、客座臨床副教授及客座臨床助理教授。目前已聘任4位來自香港兒童醫院的醫生,其中3人為客座臨床副教授,另一人為客座臨床助理教授,為他們提供教學與科研的資源。
議員:科研分薄工時 應確保不影響臨床服務
(記者 張弦)為帶動本地醫療教育和研究發展,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聯同醫管局與香港兩所醫學院合作,為醫教研人才開闢專屬的雙軌發展途徑。有業界代表指出,該個發展途徑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是好事,醫生可以在臨床服務之餘進行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或對病人有效益,但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關注,醫生分薄部分工時用於科研,公院相關部門必須作出相應安排,以確保臨床服務不受影響。
西醫工會:為生物科技公司落戶港鋪路
香港西醫工會會長陸偉亮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醫生非常有研發精神,但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臨床工作,他認為開闢專屬醫教研人才的雙軌發展途徑,對本地醫生和病人都有好處,醫生可以利用醫院的大數據,和大學內的實驗室做實驗的成果應用於病人身上。他認為雙軌發展途徑是為進行醫藥研究、生物科技公司落戶香港鋪路。
林哲玄表示,公立醫院有不少病例和數據,可以為臨床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但一直以來醫生的工作十分繁忙,公立醫院也沒有為醫生提供研究方面的支援,例如研究助理和統計等,因此同時進行醫研工作並不容易。
他認為整合資源,可以幫助公立醫院醫生進行臨床科研,擴大臨床科研的規模,吸引有志於科研的醫生加入,但他指出醫生無可避免被分攤部分工時用於進行科研,公院相關部門就必須作出相應的安排,以確保臨床服務不受影響。
對於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期望新措施吸引更多有志從事臨床研究,以及創新工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落戶香港,進一步壯大醫療人才庫,林哲玄表示,香港不缺乏科研人才,但作為國際都會,歡迎全世界的科研專家來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