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研究部

上周,標普500指數在貿易談判持續取得進展及企業盈利超預期的雙重推動下,連升五日,並再創新高,展現出強勁的單邊走勢。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設定的8月1日關稅談判最後限期迫在眉睫,若屆時仍未能達成協定,貿易夥伴將面臨更高的關稅,企業盈利空間與終端價格壓力將迅速浮現,並可能觸發價格重估。

市場對關稅衝擊可控趨樂觀

此輪美股上漲的核心動力,在於投資者對關稅衝擊形成了「可控性」的一致預期。自7月以來,道指、標普500指數與納斯達克指數同步上揚,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更跌破15關口,逼近2月中旬以來低位,清晰反映出市場情緒趨於穩定。

這種樂觀情緒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基於近期一系列貿易協定的陸續落實。美日協定率先達成後,上周標普500指數與納指隨之創下新高;7月27日,特朗普宣布與歐盟達成15%稅率協定,明確指出此舉將「避免大西洋兩岸直接衝突」,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對「關稅衝擊可控」的認知。

市場對10%至15%關稅水平的承受能力充滿信心,這源於對產業鏈消化能力的認可。以美歐貿易為例,市場普遍認為這部分成本可透過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來化解:生產端企業可透過本土化布局(如德國汽車製造商加快在美建廠步伐)減輕衝擊;流通環節中,跨國貿易商可壓縮中間利潤以降低成本;在終端層面,消費者適度分擔部分成本,並不會影響整體消費力。

談判存缺口 潛在風險未解

儘管美歐、美日貿易協定的落實為市場注入信心,但8月1日的關稅談判截止日依然如懸頂之劍,可能逆轉當前的樂觀情緒。首先,關鍵貿易夥伴的覆蓋存在缺口。加拿大、墨西哥等《美墨加協定》(USMCA)成員國尚未達成新協議,而這些經濟體在美國貿易體系中舉足輕重。以加拿大為例,其對美出口針葉木材若被視為傾銷行為,可能觸發額外關稅——木材成本在美國新房建造成本中佔比顯著,一旦加徵關稅,將直接推高房地產產業鏈成本,並轉嫁至消費端,對本已脆弱的耐用品需求形成二次衝擊。

此外,已達成協議的細節中存在潛在矛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15%稅率覆蓋所有商品,而特朗普則指出藥品及金屬除外。這種表述差異雖然看似細微,卻可能在執行階段引發爭議,若雙方對豁免商品範圍無法達成共識,協定效力將大幅削弱。

最後,需要警惕企業盈利前景的調整風險。目前市場已充分反映對10%至15%關稅的消化能力,但若在8月1日前未能達成協議,關稅稅率或飆升至30%,此水平將遠超產業鏈的承受閾值,企業利潤率將面臨直接衝擊。

美歐、美日協議相繼達成以及產業鏈消化機制的存在,令投資者相信短期衝擊不會改變經濟及企業盈利的中長期趨勢。然而,貿易談判的複雜性遠超表面共識,任何變數的激化都可能打破當前的脆弱平衡。對投資者而言,必須擺脫「關稅可控」的慣性思維,改以動態視角密切追蹤談判細節對產業鏈傳導路徑的實質影響,在預期與現實的博弈中,準確把握盈利趨勢的核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