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樹仁大學1983屆畢業生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

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辭世,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他指胡鴻烈為香港專上教育發展付出龐大財政資源和個人心血,「春風化雨,為香港立德樹人」,並一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貢獻卓著」。李家超表示,胡鴻烈與妻子鍾期榮一同創辦樹仁書院,增加香港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並始終堅持「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不遺餘力推動樹仁成為樹仁學院和香港首所私立大學。胡鴻烈為香港樹仁大學親力親為,直至離世前一直擔任校監兼校長,深受師生和校友敬重及愛戴。

作為樹仁大學曾經的學生,我終生感念胡鴻烈博士與鍾期榮博士的無私奉獻與諄諄教誨。兩位創校先賢以「敦仁博物」為訓,傾盡家財、畢生心血築起這座人文殿堂,不僅為學子提供知識的沃土,更以身作則教會我們何謂堅毅、仁愛與擔當,「樹德立仁」的精神滋養了我的學識與人格,成為人生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

兩位教育家的遠見與胸懷,讓無數如我般的學子得以在浮躁世代中扎根成長。此恩此德,終身受益;樹仁之魂,永誌不忘。願承遺志,以所學回饋社會,不負初心。

胡鴻烈與妻子鍾期榮一同創辦樹仁書院,付出龐大財政資源和個人心血,自1971年創校以來,胡氏夫婦傾注個人財力心血,把學校從專上學院發展為2006年政府認可的私立大學,培養逾3.5萬名畢業生,獲「香港私立教育先驅」稱譽。胡鴻烈的逝世標誌着香港教育史一個時代的落幕,其精神將透過樹仁大學延續。

胡鴻烈與鐘期榮夫婦創校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奮鬥史,更是香港私立教育從無到有的縮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教育家的背影,更是一個教育理想的永恒火種。

在1971年的香港,創辦一所私立院校無異於一場豪賭。當時的香港教育生態由公立院校主導,私立教育步履維艱。胡氏夫婦卻以「敦仁博物」為理念,毅然投身這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業。他們變賣房產、耗盡積蓄,將個人命運與香港教育緊密相連。這種近乎固執的堅持,背後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他們認為,教育不應是標準化生產線,而應是多元價值的培育場。樹仁的創辦,為香港教育注入了寶貴的多樣性。

胡鴻烈夫婦最令人敬佩之處,在於他們面對困境時永不退縮。從專上學院到政府認可的私立大學,三十五年的奮鬥路上,有多少次可能放棄的時刻?財政危機、政策限制、社會質疑,任何一道坎都足以讓常人卻步,他們卻選擇了堅守,積極履行教育擔當。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他們守護著教育的純粹性,證明了個人的堅持確實可以改變本港的教育版圖。

胡鴻烈校監離世後,我們不禁要問:他留下了什麼?三萬五千名畢業生是一個答案,香港首所私立大學是另一個答案。但更深層的遺產,是他樹立的教育家精神典範——那種將個人命運與教育事業融為一體的人生選擇。在商業化浪潮衝擊教育領域的今天,胡氏夫婦的故事提醒我們:教育終究是「育人」而非「製器」的事業。真正的教育家不追求短期回報,他們播種,讓後來者收穫。

胡鴻烈的背影漸行漸遠,但他點燃的教育火種仍在燃燒。在樹仁大學的課堂裡,在畢業生的實踐中,「敦仁博物」的理念繼續生長。這或許是對一位教育家最好的紀念。他的教育理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獲得新生。香港教育的天空因這團火而更加明亮,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遞這火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