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政府自2023年擴大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至今共批出超過6萬個外勞配額,涵蓋保安、清潔、飲食、零售等行業,為勞動市場帶來活力,緩解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儘管政策本意良好,但不時傳出個別黑心僱主利用制度漏洞。筆者認為,計劃實施近兩年,或許政府是時候重新檢討,優化政策。
事實上,擴大輸入外勞屬大勢所趨,尤其香港人口老化持續加劇,勞動人口逐年萎縮,基層行業「請人難」的問題日益嚴峻。據統計處數據,65歲及以上長者佔比已經超過兩成,預料未來十年持續上升。不過,輸入外勞絕非靈丹妙藥,萬無一失。倘若政府監管乏力、機制鬆散,難免會衍生剝削勞工、壓價競爭以至打擊本地就業等負面後果。
目前,外勞政策有以下多個痛病亟需正視。首先,勞工處人手不足,造成監管乏力。雖然政府設有投訴熱線及網上渠道供舉報違規行為,但不少本地員工與外勞擔心「秋後算帳」,導致違規行為未能曝光。舉證困難加上調查效率低,讓個別黑心僱主繼續遊走於法律邊緣。其次,部分僱主未有妥善招聘。據計劃規定,企業須先經四星期本地招聘未果,方可申請外勞。有僱主被指「走過場」,只是形式上刊登招聘廣告,實際上並不積極聘用本地求職者,甚至連面試也沒有進行。另一方面,內地中介亂象頻生。據規定,申請人應透過14間指定內地合作機構招聘,但部分地區仍有「艇仔中介」借機介入,向求職者收取高昂費用,扣押證件與工資卡。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引入外勞不應損害勞工利益。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三管齊下。其一,強化本地招聘審查與問責。政府應強制要求僱主提交招聘過程詳細報告,包括應徵者數目、面試記錄與不聘用原因,並進行抽查與核實。對涉嫌虛假招聘的企業,應立即撤回其配額,並納入黑名單三年內不得申請。
第二,需要堵塞非法中介漏洞。政府可考慮修訂《職業介紹所條例》,明確禁止未經許可機構在境內外進行職介活動。必要時,可與內地公安部門建立跨境聯合執法機制,針對違法中介展開打擊行動。同時為外勞設立匿名舉報機制,配合NGO或專責機構支援。
最後是建立行業動態配額制度。配額分配應以行業實際空缺與失業率為依據,由獨立的勞工市場顧問定期發布分析報告。針對長期依賴外勞、拒聘本地的行業,可研究逐步收緊配額,甚至將最低本地聘用比例,落實至具體工種而非整間公司計算,確保政策導向不偏離本意。
當然,外勞政策本質上是補位而非取代。政府在推動勞動力補充的同時,更應加大職業培訓,讓青年與中高齡工友有更多上流機會。同時,亦應正視基層工種工時長、待遇低、晉升無望的根本性問題。若這些結構性條件不改善,再引入更多的外勞也難治本。
外勞補位不能變成制度懶政的藉口。唯有制度補漏、數據透明、公平就業並行,才能在保障服務業穩定的同時,真正守住「本地優先」的底線,否則,眼前的解藥,最終恐成未來的毒藥。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