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偉勇
民進黨縱然喊出了「不支持罷免的都不算台灣人」的政治綁架口號,但2025年7月26日的第一輪大罷免投票,罷免案全軍盡墨,無一獲通過。賴清德及民進黨人信心滿滿,企圖透過「大罷免」一次性推翻所有非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以此改變「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但完敗的投票成績,最終以「大罷免大失敗」的結局印證了民意的不可違逆。儘管仍有第二輪七位「立法委員」的罷免投票,但首輪投票已經顯示台灣民眾對所謂「大罷免」是企圖騎劫民意的本質十分厭惡,將對賴清德的執政帶來最少三方面的重大挑戰。
其一,罷免手法在台灣政壇並非新鮮事,但過往是針對特定政治人物,因其可能有損害公共權益的行為而發動罷免。但賴清德此次發起的「大罷免」是針對所有非民進黨人的「立法委員」,這種無差別、無正當理由的「大罷免」,目的只為了提高其個人權威及民進黨在台灣政治上的壟斷性地位,可視為賴清德與民進黨的一場政治豪賭,結果卻是因為逆民意而行,注定將加快支持者的流失。需知道,國民黨籍的立委獲得支持,那是因為在地區上都有扎實的服務與支持基礎,市民服務深得民心而獲支持進入議會,但民進黨緊緊為了奪回「立法院」控制權,不惜發動針對24名國民黨民代的無差別罷免,甚至將新竹市長高虹安納入目標,企圖透過補選改寫「朝小野大」格局。但民意的回應十分明顯,在所有罷免案中,「不同意罷免」票數都遠遠超出「同意票」,說明島內真正民意對民進黨騎劫民意實質企圖壟斷公權力的行為感到憤怒,將會有越來越多「死忠」支持者對民進黨的虛偽而離去。
其二,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過程,堪稱民主制度被濫用的教科書式案例。為達成政治目標,綠營無所不用其極:一方面,大打「恐中威脅牌」,用極端言論召喚綠營基本盤歸隊,將兩岸關係緊張化,製造恐慌氛圍,以此來誤導民眾,煽動對立情緒,甚至喊出了「不支持就不是台灣人」的綁架是口號;另一方面,不斷打出「錯誤信息牌」,對國民黨「立委」進行毫無根據的抹黑抹紅,嚴重低估了選民的智慧。民進黨這些傳統選舉伎倆都失效,那未來的選舉中,賴清德將出何新招,值得留意。
其三,儘管民進黨此番不擇手段推動「大罷免」,但結果顯示,台灣民意是清醒的,當民進黨試圖以「多數決」之名行「少數獨裁」之實時,選民以「不同意罷免」的選擇捍衛了民主底線。人民的聲音匯聚成共識:真正的民主應服務民生福祉,而非政黨私利。台灣民眾清醒認識到,縱容民進黨繼續操弄「惡罷」,終將讓台灣陷入「政治空轉—社會撕裂—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
這場「大罷免」的失敗,是民意對政治操弄的勝利,也是民主制度對權力濫用的糾偏。民進黨若仍執迷不悟,繼續將台灣綁上「台獨」戰車,終將在歷史的審判台前為其行徑付出代價。而台灣社會的未來,取決於能否掙脫政黨私利的枷鎖,真正以民生為念,和平為貴。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