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作為「中華文化節2025」的重點活動,「書寫的力量」展覽25日假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1至5號展覽館啟幕,匯聚60位本地頗具代表性的書畫名家的百餘件精品力作,通過當代視角重新詮釋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精髓。展覽策展人為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主席、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

副策展人趙志軍此次帶來以三幅畫組成的新作《天問·源》,西藏之行讓他開始思考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頭,作品起初是純水墨創作,水墨乾透後他又重新設色,讓畫面有了層層疊加的效果。他認為,本次展覽所聚焦的「力量」,恰源自香港書壇在時代激流中的銳意革新與多元探索。香港繪畫從未固守古意,而是深諳「托古求變」的智慧之道。藝術家們既虔誠汲取傳統水墨的悠長氣韻,又大膽探索嶄新的視覺語言——或以當代筆觸重構山水意境,或融匯抽象理念賦予水墨新貌。傳統在此地並非沉滯的負擔,而是躍向未來的基石;創新亦非無根的浮萍,而是扎根文脈的繁花。他們既拓展了中國畫的審美維度,亦激發出傳統繪畫在現代語境下的澎湃活力,令古老藝術形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當代光芒。


趙志軍表示,《書寫的力量》更深層的偉力,在於其助推香港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樞紐的宏圖。香港憑其國際自由港的獨特區位與開放胸襟,天然具備融通中西的使命。此次展覽便如一座流動的橋樑,一端深情傳遞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端則積極吸納世界藝術的多元精華。香港以獨特的姿態屹立於東方與西方交匯之處,既守護着傳統的根脈,又舒展着創新的枝葉。其意義遠不止於一時一地之展示,更在於將中華文化的精粹,經由這個充滿活力的窗口,播撒向更為廣闊的天地。與此同時,她亦以海納百川的智慧,汲取西方藝術精髓,促成超越地域的碰撞與新生。
趙志軍認為,《書寫的力量》,其筆鋒所至,遠不止於宣紙上的墨痕,更是香港藝術界以澎湃創造力在時代長卷上書寫的宣言。它生動印證了:當香港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擁抱傳統之根與現代之變,當它立足本土、融匯世界,其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力量,便如江河奔湧,勢不可擋——這既是為民族復興偉業貢獻的獨特香港力量,更是中華藝術面對世界時,那深沉而自信的永恒脈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