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7月26日,台灣民意代表大罷免進行首輪投票,國民黨完勝,守住全部24席。對此,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7日應詢指出,我們注意到了有關情況。民進黨當局出於「台獨」本性和「一黨獨大」野心,不顧島內民生福祉,一再挑起政治惡鬥,不擇手段打壓政治異已、製造「綠色恐怖」、加劇社會撕裂,充分暴露出「假民主、真獨裁」的虛偽面目。投票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島內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周小柯對香港文匯網指出,7月26日的投票結果表明,選民對遭罷免的國民黨籍民意代表投下了信任票,對推動「大罷免」的民進黨投下了不信任票,廣大台灣民眾並不希望看到一個「為所欲為」的民進黨。
周小柯說,「大罷免」表面上由民間團體發起,實則由民進黨在背後操盤推動。民進黨之所以推動「大罷免」,主要原因在於,其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中,儘管贏得了前者,卻在後者失去過半席次,且第一大黨地位被國民黨取代。選後台灣地區形成了「朝小野大」政治格局,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在立法機構聯合佔據了多數,對民進黨執政形成了有力監督和制衡,使得民進黨無法「為所欲為」,也由此招致民進黨的忌恨及更大力度打壓。
周小柯認為,民進黨推動「大罷免」,直接目的是借「大罷免」改變「朝小野大」政治格局,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借「大罷免」徹底搞垮在野力量,為民進黨所圖謀的「永久執政」肅清障礙。他批道,民進黨為了一黨之私利,耗費大量行政及社會資源,恣意妄為搞「大罷免」,導致台灣社會分裂加劇,是對台灣民眾的高度不負責任。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季燁對香港文匯網表示,賴清德當局之所以發起所謂「大罷免」,一個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要擺脫執政困境,打壓在野黨,分化藍白陣營。賴清德藐視多數民意,對於「立法院」通過的很多法案政策拒不執行,所以試圖通過「大罷免」來改變「立法院」的生態和結構,鞏固執政地位。同時,賴清德也想通過「大罷免」祭出所謂的「抗中保台」的伎倆,打造自己在黨內的所謂權威地位,為接下來的選舉塑造氛圍。
季燁指出,賴當局處心積慮通過行政當局來推進所謂的「大罷免」,反而遭到壓倒性挫敗。「大罷免」的結果顯而易見,充分說明賴清德的政策沒有得到台灣選民的支持和認同。這個結果,一方面將弱化賴清德在黨內的領導地位,接下來的施政無論是於黨內還是於在野陣營,都將遇到更大挑戰。另一方面,這一結果也將大大提振在野陣營的士氣。「要和平、要發展是島內主流民意,無論是在島內還是在兩岸交流方面,這對於在野黨來說是更大的鼓勵。」季燁說。
相關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