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蘇雨潤、郭瀚林 北京報道)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2025年北京會議近日在京舉行。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馮奕斌在活動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首家中醫醫院的成立對香港醫療體系的完善和相關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更將推動香港在中醫藥領域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優勢。特別是香港培養的中醫藥人才具有多元文化和外語優勢,可助力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開花結果」。
香港首家中醫醫院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投入運營,這將推動中醫藥從民間醫療走向公立醫療體系。馮奕斌指出,中醫醫院的成立對香港而言是一個里程碑,意味着特區政府推動的中醫藥兩大旗艦項目——中醫醫院與中藥檢測中心取得實質性進展,對香港的藥材管理規範及中藥材進出口貿易將發揮重要的參考與指導作用。
回顧香港中醫藥發展歷程,馮奕斌介紹,回歸之前,中醫藥在香港長期處於「自由生長」狀態,雖保留了許多古代傳統的診斷和治療方式,但也缺乏系統性規劃與支持。1997年後,特區政府逐步構建起中醫藥發展的制度框架:先成立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然後又成立了中醫藥發展委員會,從政策與資金等方面為中醫藥發展保駕護航。
「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政府對於中醫藥發展的始終是一步一步推動的。」馮奕斌表示,過去香港三家中醫學院的學生需赴內地才能完成畢業實習,而中醫醫院的成立將解決中醫學院學生實習的臨床教學基地的問題。此外,香港培養的中醫藥學子們具有多元文化和外語優勢,可助力中醫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範圍內「開花結果」。
談及兩地藥物審批問題,馮奕斌表示,儘管內地與香港在規管層面存在差異,但只要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註冊的藥品,企業整理好基礎研究及臨床數據後,目前在港申報已相對便捷,部分情況下只需補充相關資料。「香港的外用藥,如跌打損傷類的藥劑在內地很受歡迎,許多遊客到香港旅遊都會購買。」他舉例稱,這類在港註冊數十年的藥品,可以通過大灣區「先行先試」機制,部分已經實現了跨境流通。
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尤為關鍵。馮奕斌指出,作為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的樞紐,香港在中醫藥國際貿易中始終佔據核心地位。他告訴記者,位於上環的高升街是香港最具歷史的中藥材集散地,即便街邊看似不起眼的小店,也可能承載着跨越國界的大宗交易。「從全球採購藥材到分銷至世界各地,香港一直承擔着這個角色。」
馮奕斌進一步強調,把香港打造成「國際中醫藥中心」以及「中藥檢測中心」是政府正在積極推動的事情,旨在以香港為支點推進中藥標準化與國際化進程。目前,香港已制定涵蓋300餘種藥材的「港標」體系,未來將進一步拓展藥品檢測認證服務,讓香港標準獲得全球認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