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區初創的潮湧中崛起,向灣區融合的新高地奮進,珠海這座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正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在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征程中,將45年開放基因與南海之濱的稟賦相融,勾勒着中國式現代化濱海城市的精彩圖景。這座年輕之城,正以山海為卷,寫就顏值與實力並存的濱海傳奇。

7月26日20:00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將推出大型季播節目《城市風華錄》珠海篇。本期節目由總台主持人撒貝寧、張舒越,與廣州大學教授曾大興、演員寧靜組成「風華團」,一起走進珠海,從萬象迭代的時空浪漫、共築大灣區的融合浪漫、智造新時代的硬核浪漫等方面,感受珠海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與嶄新氣象。

城市也能「做美縫」 珠海的犄角旮旯都是高顏值

宅旁村邊、地頭水畔、山側河畔、路邊廣場、景區周邊……在珠海,越來越多口袋公園、城市綠道、小微綠地悄然綻放在街頭巷尾。那些曾被忽略的「顏值盲區」「四旁五邊」,如今成了綠美珠海的新景致。

珠海的城市美化,早已跳出對山體、道路、荒地的常規綠化,轉而俯身細耕城市的每一處轉角、每一道縫隙——就像給家做精緻「美縫」般,一點點拾掇那些曾被忽略的犄角旮旯,讓它們亮起來、美起來,透着股熨帖又鮮活的煙火氣。

一邊藍天碧海,一邊綠色城市。「風華團」沿珠海公路騎行,身旁的情侶路綠道是省級「十廊」中的環灣濱海特色廊道,作為廣東萬里碧道的組成部分,如今成了全民共享、美麗宜居的「城市客廳」。

「珠海的空氣可以罐裝出口」,成為讚美珠海自然環境的「廣告詞」。而好到可以「罐裝出口」的空氣,自然條件是基底,同時離不開科學的規劃治理與綠色轉型。全長55公里的情侶路風情海岸帶,通過一系列規劃改造,不僅串聯起漁女雕像、日月貝、愛情郵局、珠海規劃展覽館等城市地標,也同步推進沙灘修復與公園建設,將硬質堤岸改造成公共沙灘,讓市民的濱海體驗從「隔海相望」轉為「親海相融」,作為國際浪漫風情海岸帶的情侶路,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大大提升了家門口的幸福感。

當《帝女花》遇上爵士樂 山村藏着珠海的另一面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帝女花》的婉轉唱詞一出口,便喚醒了大灣區居民心底對粵劇經典的共同記憶。《帝女花》的創作者唐滌生,一個從珠海唐家灣走出的「戲痴」,在粵劇式微的關口,傾盡全力讓傳統藝術重煥新生。當《帝女花》與國際範的爵士、嶺南特色的舞獅相遇,新舊旋律交織,迸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靈動韻律。

始建於南宋,形成於明清的北山村,有780多年歷史,被譽為「南中國最美歷史文化名村」。這座藏於珠海鬧市的古村落,成了珠海旅遊必打卡地。如今的北山村,更是一個「潮流村」。街舞快閃、潮流涼茶、《帝女花》的《跨·樂》表演等新潮體驗,讓北山村成了粵港澳年輕人周末出行的首選。

而《帝女花》的演奏者——扎根珠海北山村的金爵士樂團,正以這樣的跨界巧思持續探索,讓國際爵士樂的自由隨性與中國傳統民俗音樂的深厚底蘊撞個滿懷。京劇、秦腔、婺劇……他們將多種傳統戲曲一一拆解、重塑,以爵士樂為奇妙橋樑,讓「舊曲新唱、老戲新演」的傳統中樂,在中西韻律的碰撞中生長出全新的表達。這不僅是音符的重組,更是一次跨越文化的音樂對話,讓傳統在創新中愈發鮮活。

將嶺南本土元素融入地域特色,正是創意表達與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為古村注入了全新活力。北山村一邊修古建築、老房子,留住「三雕兩塑」、舞獅、粵劇這些嶺南老文化,一邊引來音樂演出、藝術、潮流文化、國際美食這些新潮流,讓百年古村有了現代味兒。

富有朝氣、充滿活力,這份青春朝氣、文脈芳華與創新精神,也吸納了許多「新北山人」,多元地域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生動詮釋着珠海開放包容的獨特氣質,鋪展開珠海的美麗畫卷。

站在300米高空俯瞰「琴澳一家親」 「風華團」花式觀賞港珠澳大橋

作為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曾創下多項「世界第一」:建設中誕生580多項新專利及多項世界之最,能抗16級颱風、8級地震,也是中國從「橋樑大國」邁向「橋樑強國」的里程碑,更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自開通以來,它既是三地貿易生活的往來樞紐,也是大灣區標誌性旅遊目的地。

想解鎖港珠澳大橋的最佳打卡方式?「風華團」的特別之旅給出了答案。從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發,近距離觀賞大橋的英姿,再依次經過三座通航斜拉橋,穿過海底隧道,最終抵達藍海豚島。在這裏下車後,既能走進展館和觀景平台遊覽,還能邂逅珍貴的中華白海豚!

站在300米高空俯瞰,「琴澳一家親」的圖景格外鮮明:港珠澳大橋大幅拉近了港珠澳三地的距離,廣東與澳門共建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更在持續深化開放合作——截至2025年5月,已有23516名澳門居民在此居住,5679名澳門居民參與就業。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珠海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與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

打造「永不落幕的航展」 365天都能打卡國之重器

中國戰機20系列、國產大飛機C919、AG600「鯤龍」水陸兩棲飛機……珠海航展是享譽全球的一張城市名片,眾多新奇裝備與國之利器在此首發,硬核實力驚艷全球。

如今的珠海,365天都能讓你打卡國之重器。以第十四屆「中國航展」為契機打造的珠海太空中心,堪稱 「永不落幕的中國航展」——它不僅承載着航空航天文化的傳承與航展精彩的延續,更集中彰顯了航空工業的現代化發展成就。

而這一切的發軔點,正是始於珠海的「中國航展」。自1996年起,「中國航展」已連續舉辦15屆,現已躋身全球五大航展之列,珠海更成為國內唯一擁有「雙航展」的城市:雙數年舉辦「中國航展」,單數年舉辦「亞洲通航展」,硬核科技成果每年均實現突破,引發廣泛關注。

董明珠作為特別嘉賓,講述幾十年來智能家電產業和珠海一同成長,不僅推動珠海高端製造業轉型升級,更與城市發展形成雙向賦能。董明珠認為珠海這座城市「不浮躁」「耐得住」,憑藉其優越的人才政策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了開放與創新的城市基因。從特區初創時的家電產業搖籃,到如今工業、農業、商業、文旅等多領域蓬勃發展,珠海正穩步從「製造」向「智造」跨越,最終實現產業升級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

珠海,早已是玩轉大國重器的科技強市。「風華團」走進AG600「鯤龍」總裝生產線,在AG600大機身安裝線前駐足,揭開國之重器的神秘面紗。硬核裝備之所以能驚艷世界,源於珠海從「製造」向「智造」的華麗轉身,這是一次產業的跨越,更彰顯出珠海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智能裝備、超級工程、海洋經濟等領域發展的雄心與實力。

「海釣天堂」「藍色糧倉」「科技巨獸」 探尋「海洋巨無霸」——「格盛1號」

2024年6月29日,蜘洲島海域迎來了一位「海洋巨無霸」——「格盛1號」正式交付投產。這傢伙可不一般,它像一座壯闊的海上城堡,身上的半潛桁架式浮體結構是全球領先的創新設計。再看它的「戶型」:水上是妥妥的生活工作區,水下10.5米則藏着養殖區,還自帶自由沉浮功能——平時沉在海里低調幹活,收魚清網時就乖乖上浮。

更厲害的是,它渾身都是科技範兒:海水淡化、污水處理不在話下,5G智能漁業管控全程在線,就連電力都靠100%新能源自給自足,組成了一套超完整的現代化漁業操作系統,既能搞智慧漁業、深海養殖,又能接待休閒旅遊、科普教研,說它是「海釣天堂」,那可是實至名歸!

如今,珠海正不斷拓寬藍色經濟的新通道,在海洋領域持續發力——全國首條海島公共物流無人機配送航線順利首飛,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珠海雲」號圓滿完成深海科考任務,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藍鯨號」珠海下水,珠海海洋集團打造的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成功下水……這些接連驚艷世界的成果,正一步步推動珠海向「區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穩步邁進,將為企業參與城市更新釋放新機遇。

山海相擁,宜居宜業。7月26日,邀您一同走進這座顏值與實力並重、科技與浪漫交融的未來之城——珠海!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