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7月25日)下午在北京出席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介紹十五運會籌辦情況的新聞發布會,與國家體育總局、廣東省和澳門特區相關官員一同介紹十五運會的籌辦進展和亮點。
陳國基回應有關香港承辦賽事的優勢時說:「香港早前成功舉辦十五運會的測試賽,充分展現香港承辦大型賽事的能力。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吸引國際和內地遊客以及媒體往來。憑藉『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優勢和地緣優勢,再加上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香港有經驗、有能力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為國家體育發展貢獻一份堅實力量。」
陳國基說:「香港體育基礎設施完備,尤其是新落成的啟德體育園,已經成為香港的體育地標,連同香港單車館及粉嶺高爾夫球場等完善設施,構成辦賽的堅實硬件基礎。同時,香港累積了豐富的大型賽事籌辦經驗,包括香港馬拉松、國際七人欖球賽等不同國際賽事,展現出高效的協調及執行能力。」
關於全國運動會(全運會)促進香港體育發展方面,陳國基說全運會是國家最大型的綜合運動會,辦好全運會不單有助提升香港的國際體育地位,更激勵青年投入體育事業,培育本地運動員及運動管理人才,長遠促進香港的運動産業發展。
他續說:「在國家體育總局的全力支持和協助下,香港與內地相關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在賽事組織、場地準備、義工培訓、安保措施等方面緊密對接、密切協作,充分體現協同效應。」「舉辦全運會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重要任務。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積極準備。完成十五運會後,各部門所累積的經驗,將會為香港特區政府未來承接更多大型體育盛事做好準備。」
有關三地協作舉辦賽事時遇到的挑戰,陳國基說:「十五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公路自行車和田徑馬拉松兩個項目首次以跨境形式進行,以展現三地共同承辦十五運會的特色,是本屆全運會的亮點。」「賽事涉及粵港澳,每個細節都需要三地政府共同籌劃和密切配合。在籌辦過程中,三地一直保持緊密交流,包括視察跨境路線、統籌相關部門和單位召開工作會議等,其間有不少挑戰,例如封路安排、關口臨時管控、賽事期間閉環管理、沿途車隊護送;以及利用科技確保通關『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車隊及運動員不會偏離賽道等,當中牽涉大量協調工作。」
他又說,粵港澳三地透過協辦跨境項目,開展了三地共同推動、共同協作的競賽組織方式,加強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以至內地其他地區的體育交流合作。三地政府部門以至體育界之間在政策、人才培訓、設施、訓練、管理和技術等多方面交流;並以全運會賽事活動激發香港市民對運動的熱情、參與和支持,進一步增強香港在大灣區體育事業的影響力,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產業發展,推動在未來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吸引更多大型賽事落戶香港和大灣區,促進香港和大灣區的體育産業長遠發展。
就承辦十五運會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作用,陳國基表示,本屆為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的全運會,香港也是首次參與承辦這項全國體育盛事,意義特別重大;不但能提升香港籌辦大型體育盛事的能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産業發展,更是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契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産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陳國基說十五運會將進一步為大灣區體育交流、人民交往和經濟協同等領域創造新機遇。而為方便內地旅客來港觀賽,組委會正積極爭取內地居民赴港簽注利便措施,讓旅客可跟着賽事去旅遊,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體育和旅遊融合發展。
陳國基指出,三地透過聯合辦賽,有效建立粵港澳多層聯絡機制,包括常態會議、聯合工作小組等。此外,三地政府共同努力下,在重點領域達成共識,包括跨境通關、物資調配、食品安全、綠色賽事等互認合作,為大灣區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提供實踐機會,也為打造大灣區成為世界一流的多元化城市群創造新篇章。
他又提到十五運會將三地的優勢資源進行互利互補,推動大灣區文體旅融合的同時,亦以賽事激發市民的熱情。一方面,香港市民直接參與國家盛事,主場觀賽,見證國家運動健兒的拼搏精神,深化國民自豪感;另一方面,香港特區招募了超過17 000名義工,是香港歷來最大的義工團隊,既增進社會凝聚力,也充分表現香港市民服務社會的熱誠,以及對國家大型盛事的支持。
今日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官員包括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十五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委常委王曦;陳國基;以及十五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