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慎,東北大地上的一支古老族群,跨越數千年時光,始終在中華文明的星空中熠熠生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傾力打造紀錄片《東方之鷹—探尋古肅慎》,以恢宏的歷史視野與細膩的文化筆觸,穿越九千年時光長河,深度解碼肅慎族系從遠古漁獵部族向現代民族演進的壯闊歷程。節目將於7月25日至27日,在總台央視科教頻道(CCTV-10)21:20檔播出,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邀您共赴一場文明探尋之旅。

白山黑水藏史詩 千年血脈鑄文明

《東方之鷹—探尋古肅慎》以黑龍江流域豐富的考古發現與文化遺存為敘事主線,從密山新開流遺址的漁獵文明密碼,到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層層揭開古肅慎「漁獵王國」的神秘面紗;以哈爾濱金上京遺址為時空坐標,聚焦女真民族崛起的歷史風雲,勾勒出北方民族政權與中原文明的互動交融;最後節目將鏡頭對準當代赫哲族魚皮衣製作技藝的傳承創新,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生命力。

紀錄片以文物為橋樑,深入挖掘肅慎族系特有的「鷹魂」文化基因。從文獻記載的「楛矢石砮」,到延續至今的興凱湖冬捕習俗,每一件文物、每一個場景都成為解碼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實證了中華文明在多元交流中綿延不絕的歷史脈絡。通過探尋肅慎族系的歷史與發展,我們不僅能觸摸到肅慎文明的厚重肌理,更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壯麗史詩。

從傳說走向實證

1972年,黑龍江省雞西密山市新開流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肅慎的冰山一角。陶片上繁縟的魚鱗紋、骨雕鷹首的振翅之姿,印證了《山海經》中「有肅慎氏之國」的傳說。

鶯歌嶺遺址的黑曜石箭鏃,印證了《國語》中孔子所述肅慎貢箭的歷史。商周時期,肅慎人將「楛矢石砮」獻至中原,成為周王室「北土」疆域的見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或許在西漢時期一支肅慎人遷徙至天水郡,在此繁衍生息,而留在東北地區的被稱為挹婁。七星河流域的鳳林古城拔地而起,訴說着挹婁人的信仰與王權。歷史在此刻交匯:肅慎並非傳說,而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璀璨的一極。

從部落到帝國 以少勝多的崛起之路

時光向前,當唐朝的盛世之光照耀四方時,女真人作為肅慎族系的代表,在歷史的幕布後悄然積蓄力量。然而,1115年,一次石破天驚的對決,讓他們站在了歷史的聚光燈下。

女真人在護步達岡以2萬精兵擊潰遼軍70萬大軍,上演了冷兵器時代以少勝多的驚天逆轉。金國建立後,百萬女真人浩浩蕩蕩南遷。他們不再是遠在關外的部族,而是深入中原腹地的新主人。文化血脈悄然交融。

從古老的肅慎族群到現代民族之光

吉林漁樓村的李俊成,是滿族馴鷹技藝的當代傳人。從新開流遺址的骨雕鷹首,到清代「鷹王」的榮耀,馴鷹傳統貫穿肅慎族系的靈魂,在現代又有了新的使命——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文明傳承的真諦。

三江平原上,赫哲族人尤文鳳熟制魚皮的身影,與肅慎先祖的漁獵生活遙相呼應。魚皮衣防水透氣,曾是赫哲人生存智慧的結晶;如今,它化身非遺文化的名片,讓世界感受到白山黑水的古老迴響。

興凱湖畔的冬捕節,祭湖鼓聲震天,冰面上魚躍歡騰。六千年前肅慎人曾在此以漁獵為生,如今,這場跨越數千年的湖中盛宴,不僅是豐收的狂歡,更是肅慎血脈的集體記憶,敬畏自然、生生不息,是刻入血脈的文明傳承。

從肅慎、女真到滿族、赫哲,這支以鷹為圖騰的族群,始終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註腳。

今天的東北,鐵鍋燉的煙火、冰雪大世界的奇幻,與骨雕鷹首的圖騰、魚皮衣的紋樣交織,傳統與現代在此共鳴。肅慎族系的故事,不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是對未來的啟示:文明因包容而偉大,民族因交融而長青。

《東方之鷹—探尋古肅慎》——以鷹之眼,瞰中華血脈;以史為鏡,照文明未來。

(來源:央視科教)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