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愁錢,現在愁的是大棚不夠用!」站在自家23棟葡萄大棚前,退伍軍人閆增勝笑得合不攏嘴。從4個棚起步到如今規模翻了幾番,他的「葡萄經」越念越響。而在樺甸市,糧食收購大戶張延勤正指揮着工人將金燦燦的玉米裝車發運,「有了資金支持,咱這『糧倉』越裝越滿」。在吉林市豐滿區的草莓大棚裏,趙慶豐的手機響個不停,「老客戶都在催明年櫻桃的訂單呢」……
近年來,金融資源的精準滴灌正悄然改變着吉林廣袤的田野,一串串致富果、一粒粒豐收糧、一個個紅火產業在這片黑土地上蓬勃生長。
葡萄架下話豐收

七月的永吉縣西朝陽鎮興隆川村,連片的葡萄大棚在陽光下泛着銀光。閆增勝正帶着工人們給葡萄疏果,一串串小紅粒葡萄像瑪瑙般綴滿枝頭。這位退伍軍人動作麻利,黝黑的臉上掛着汗珠。
2016年退伍返鄉,閆增勝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權衡再三,他選擇了「能有三四個月休息期」的葡萄產業。創業從來不是易事。起初的4個大棚掏空了積蓄。白天學技術,晚上啃手冊,他硬是摸出了門道。小紅粒葡萄品質上去了,客商主動上門,家庭年收入從最初的5萬元增長到20多萬元。
「想擴大規模時,資金成了『攔路虎』。」2023年初,郵儲銀行永吉縣支行的及時支持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客戶經理陳雨蒙實地考察後,三天內就發放了30萬元極速貸。這筆資金讓他更新了20棟大棚的棚膜,支付了人工費和收購預付款。
如今,閆增勝的葡萄園擴大到23棟大棚,每棟產量可觀。更讓他自豪的是帶動了周邊村民共同致富:農閑時村民來疏果增收;同村種植戶的葡萄也通過他的渠道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及時的金融支持,讓我的創業路越走越寬。」站在鬱鬱蔥蔥的葡萄架下,閆增勝算起了新賬:今年預計收入能突破50萬元,同時帶領更多村民走向致富。
糧倉裏的「金」算盤

走進樺甸市鵬達工貿有限公司,兩座由2萬噸玉米堆成的「金山」格外壯觀。傳送帶轟鳴作響,金黃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傾瀉而入。公司法人張延勤抓起一把玉米,籽粒飽滿均勻。
這家成立於2002年的企業,是當地糧食烘乾行業的「領頭羊」,但2016年時卻遭遇發展瓶頸。「收儲量達到5萬噸,流動資金跟不上了。」張延勤坦言,糧食收購季節性強,集中用款時壓力巨大。
郵儲銀行樺甸市支行的2300萬元貸款,讓企業迎來轉機。有了資金保障,公司倉容顯著擴大,合作夥伴名單上添上了重量級企業。2025年,企業糧食收儲量達15萬噸,銷售額突破3億元,是2016年的三倍。
企業季節性用工帶動100多名農民就業,不少人在家門口實現了「種地打工兩不誤」。
大棚裏的「紅火日子」

「可惜你們來晚了,要是半個月前,這棚裏摘草莓、櫻桃的人擠滿。」在吉林市豐滿區前二道鄉金豐村,趙慶豐撩開大棚的門帘,空氣中仍飄着淡淡的甜香。
2014年轉型做農業的趙慶豐,曾經歷過「滅頂之災」。2017年的洪水衝垮了他40多棟大棚。重整旗鼓後,資金短缺又讓他舉步維艱。
轉機出現在2023年。高效的金融服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工資支付和農資購買。靈活便捷的信貸產品也讓他後續發展更有底氣。
如今,趙慶豐的70棟大棚裏,草莓和大櫻桃主打高端採摘和私人配送,「春節前後,草莓賣到供不應求」。更讓他規劃長遠的是新開發的200公頃藥材基地,「黃精、赤芍都是寶貝,未來收益可觀」。
當金融活水順着產業的「毛細血管」直達田間地頭,黑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吉林市,郵儲銀行吉林市分行立足傳統農業,結合地方特色優勢,以多種信貸模式為依託,深入推進萬昌大米、蛟河木耳、樺甸肉牛等重點產業,努力實現「一縣一品」、「一縣多品」,有效滿足特色產業對資金的多元化需求。
走在吉林的鄉間沃野,閆增勝的葡萄園飄來醉人果香,鵬達工貿的烘乾塔騰起裊裊白煙,趙慶豐的櫻桃樹萌發新芽……金融資源的精準灌溉,正成為吉林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澆灌出鄉村振興的纍纍碩果。隨着更多惠農金融服務的落地生根,吉林大地的田野間涌動着蓬勃生機,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繪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