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書展於7月16日至22日,一連7日於灣仔會展中心舉行。今日(19日)下午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攜新書《注視》進行主題為「與龍應台面對面——做一個天真野生的博物學家」的講座,與讀者分享在台東鄉郊度過的時光,以及這些時光何以讓她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何以讓人重拾孩子般的天真,化身天生的博物學家細細觀察我們所處的世界。

龍應台攜新書《注視》進行講座。(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禹含攝)

龍應台的開場白十分有趣,詢問觀眾們來自哪裏、年齡多大,又問大家一些關於生活的問題。比如擁擠的香港有多少地留給郊野公園?答案是40%。再比如香港一共有幾個島?答案是283個。在場的觀眾多為香港居民,但大多數人都答錯了兩個問題。這就不免讓人反思,我們真的認識自然嗎?我們的視角,可以看到的是哪個範圍內的世界?

龍應台攜新書《注視》進行講座。(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禹含攝)

龍應台說,是文字之美,讓天南海北的我們今日都來到了這裏。如果說連結她和讀者的是文字,那連結她與新書《注視》的就是自然。

龍應台講,2017年她因為想要雞蛋,而向一位農人朋友索要能生蛋的雞。見到朋友帶來的三隻母雞,很茫然地問「只給我母雞怎麼能生蛋?」看到朋友看回她的困惑眼神後,她開始反思,究竟都有哪些人類的認知是錯誤的。

也是這一年,龍應台離開城市去照顧母親,幾年後又正式搬到台東山裏生活,渴望在生命尚存時,再度體會腳踩在泥巴上的感覺。「一直和我在地球上同居取暖的生物到底是誰呢?如果我不以人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又是什麼樣子呢?」龍應台說,知識分子往往太會講理論,而自己可以做到多少自己宣稱的原則和道德?自己到底有多誠實?她從燈火世界搬到山腳下的小鎮,來尋找答案。

龍應台的鄉間生活。(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禹含攝)
龍應台的鄉間生活。(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禹含攝)

在山腳下的日子喝的是山泉水,聽起來好浪漫,但時不時斷水給生活帶來很大不便。龍應台回憶,每逢斷水就要沿繞着山的水管去尋找哪處出了問題,有一次山下原住民幫忙找到了問題所在,指根據水管上咬合的痕跡和周圍的樹葉,可以判斷不是人為損毀,而是母山豬帶小山豬過路被水管阻攔,就咬斷了它。龍應台叫道「為什麼把我的水管咬斷?」原住民很茫然地回答, 「因為山是山豬的家,是你把水管放在了它的家。」龍應台稱自己其後想明白,這種情況是「我們闖入了牠們的地界」,而在這個地界,尖叫是可恥的。

龍應台說,人類自詡是擁有智慧的「萬物之靈」,吃很多動物,也虐待很多動物。但要思考什麼是智慧?智慧,是我們獨有的嗎?因此,新書《注視》就試圖在忙碌、混亂的當下,帶大家以一個博物學家敏銳而天真的視角去「注視」,找回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找回對萬物生靈的尊重,在偌大自然中不帶偏見地反思、觀察與記錄。

講座結束時,龍應台寄語大家「愛文字,愛文學,愛這個世界。」就像《注視》序章中的一句,「『同島一命』,在我的注視中,不是人跟人的關係,而是生物跟生物的關係,生命與生命的連結」。對萬事萬物的愛意自會從目光流到筆觸,我們愛文字,愛文學,又怎麼能不愛孕育、支撐着文字和文學的世界。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攝製:福瑞士、鄔茜)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