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圍觀清寶機器人,她們對人工智能產品的熱情遠超想像。 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一家養老院的銀髮族在體驗智能輪椅。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復星康養執行總裁李瑩指,護理機器人不僅減輕夜間人力負擔,更保障護理安全。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老人們享受咖啡機器人製作的拉花咖啡。 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老人對機器狗興趣十足,伸手去觸碰。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從日常照料到情感陪伴 內地養老機構科技發力

當人工智能(AI)走進養老院,不再是科幻的暢想,而是日常生活的溫柔陪伴。近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位於上海市寶山區一家名為「復星星堡」的高端康養機構,這裏正用銀髮AI應用刷新外界對長者生活的刻板印象。送餐機器人在樓層間穿梭,智能床墊悄無聲息地記錄長者的睡眠質量,語音助手則耐心回應長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這不是展示性的噱頭,也不是科技愛好者的「養老烏托邦」,而是康養社區裏260多位活力長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倪夢璟 上海報道

「我們不是把AI當作炫技的工具,而是當作改善服務、延長自理、守護尊嚴的真實解決方案。」作為復星星堡中環養老公寓(二期)營運方,復星康養執行總裁李瑩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養老服務的關鍵難題,一直集中在人力短缺、照護強度高、管理成本重這三大方面。而中環養老公寓(二期)引入AI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數年「試點—磨合—改良」的過程。

設備「無感化」 讓長者不被打擾

李瑩直言,營運方在過程中並不是一味追求高科技展示。她舉例,許多傳統智能設備,如手環、胸牌,在長者中因佩戴不適或遺忘率高,實際使用效果會打很大折扣。因此,復星星堡中環養老公寓(二期)強調「無感化」,例如智能床墊、監測帶可無接觸採集長者的生命表徵與作息情況,過程中不打擾他們的睡眠,卻能提供極為精準的數據支援護理管理。此外,將AI感應器部署在走廊、房間等關鍵節點,當長者跌倒或長時間靜止時,會第一時間通過後台發出警報,輔助現場巡邏員作快速反應。「老人們不會覺得『被監控』,但護理安全和護理質量能實時提升。」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許多重複性高的工作在過去高度依賴護士、護理員按規定時間、頻次完成。例如,為失能長者翻身拍背、夜間巡視等,但護理人員因人為原因,夜間很容易錯過時機。如今,這類任務正逐步由定時設置的AI機器人承擔。

「我們與某些高校研發機構合作開發護理機器人,不僅減輕夜間人力負擔,更保障了護理安全。」李瑩稱,設備仍在不斷調試中,操作過程中確保長者安全是第一要素,但趨勢已經顯現:人機協作,正在成為養老服務的新範式。

情感AI陪護特定群組 緩解人力

不僅如此,AI也被引入到「認知照護」領域。復星康養與外部專業研發團隊聯合開發「類人交互AI」,用於與認知障礙長者進行語言和情感方面互動。李瑩表示:「認知障礙老人常常出現感知與現實錯位的情況,例如白天覺得屋內太暗、否認進食、生物鐘紊亂夜間活動增多等,護理人員照護難度大。但AI通過模擬親切角色和重複安撫語與長者交流,認知障礙的長者往往能提供更高的配合度。」人工智能情感陪護,不僅緩解了一線護理人員的照護壓力,而且來自AI智能工具的溫和溝通與引導也讓認知障礙長者在日常情緒管理上獲得更佳的安全感與穩定感。

降本增效 推動營運管理優化

養老機構引入AI還帶來營運成本的結構性重塑。據了解,常規的養老機構營運團隊由社區服務、餐飲、醫護、社工、保潔保安、後勤保障等多部門構成。如何在人力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持續提升服務質量、保障安全,是養老社區管理長期思考的問題。

「比如晚間公共區域保潔任務較輕,但我們又需要24小時保持整潔,以前可能要通過合理排班安排保潔人員覆蓋不同時段當值,現在則能通過程序設置讓清潔機器人在晚間巡視清掃,一方面節省一定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打擾長者休息。」李瑩同時認為,在智能物流方面,送餐機器人既能解決行動不便長者「用餐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能節省工作人員的往返時間。此外,智能迎賓與訪客識別系統也能優化安保流程。

復星康養在AI領域所做的探索,只是上海智慧養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海積極探索「AI+養老」模式,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廣泛應用,打造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養老環境。截至目前,上海已建成70多家智慧養老院,並計劃到今年年底建成至少100家。

「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養老機構營運效率,優化養老機構的服務供給,這是上海建設智慧養老院的初衷。」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李蘇晉表示,上海將強化科技養老產品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推廣,拓展更多智慧服務應用場景,為其他城市提供探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