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新)7月19日上午10點,著名書畫家、學者吳悅石先生攜其數十年研究成果——《石鼓文批註》(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於首都圖書館舉辦新書分享會。
《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被譽為「中國第一古物」、漢字演變「活化石」。但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的《石鼓文》現在文字大量缺失、損泐,模糊難辨,使欣賞、學習、研究困難重重。吳悅石先生的《石鼓文批註》以現存字數最多的「先鋒本」拓本為基石,進行逐字釋讀與批註,或還原先秦生活場景,或補全斷裂語義,或提出創見性意見,並輔以古音古義的通俗解讀;對拓本字體點畫混淆、偏旁缺失等問題進行了嚴謹考證;同時將散落的文字系統整合,編制石鼓文字彙總表,讓艱深的籀篆文字變得明晰曉暢。尤為可喜的是,吳悅石先生以其深厚學養與精湛書藝,運用「雙鈎廓填」技法,精準復原146處殘損文字,又剔除了因風化形成的偽筆畫,最大程度重現了石鼓文原貌與風神。
《石鼓文批註》以「頁邊注、字間補、旁註疑」的獨特批註體系,「拓本+臨本+匯總表」的立體呈現體系,為讀者建構了縱貫古今的通衢、神接千載的津梁。書法學習者可以通過書中圖解筆順與「雙鈎廓填」範本,直抵石鼓文「朴茂渾古、圓勁如屈鐵」的筆墨精髓,告別「無準本可依」的困境。文化愛好者可以通過書中240餘處文字的精微釋讀,領略「石上《詩經》」的魅力和漢字演變歷程。同時,該書嚴謹的字源考辨、音義梳理及創見性釋讀,也為學術研究者提供了相關文字學、史學研究的參考並帶來了新的課題與學術空間。
吳悅石先生圍繞這部傾力之作,為讀者詮釋、分享了重讀經典的意義,以其學術深度與人文溫度,彌合古今文化鴻溝,令先秦「石刻之祖」在當代重煥璀璨神采。
責任編輯:
梁存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