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從嶺南的白雲機場,飛到新疆的天山機場,再駕車三小時,走高速、上縣道,最終直奔鄉道盡頭的菜籽溝村。逾3,600公里的旅程,只為尋找住在村子裏的作家——劉亮程。這一路上的舟車勞頓身心疲乏,都在視野裏開始湧出大片大片亮黃的麥浪時,瞬間消融。天上散漫的雲朵,路上遲緩的羊群,田間一排排璀璨的向日葵,讓鄉村的質樸和文學的詩意,渾然不覺地瀰漫在空氣裏。


7月的木壘菜籽溝村,麥子熟了,杏也跟着黃了,這是時序所至,也是自然在遵循着規律。站在木壘書院一株杏樹下的劉亮程,看着遠道而來風塵僕僕的記者,目光親切神情平靜,淡泊而悠遠,是寫書人,亦是書中人。

「那走走吧,先去撿撿杏子。」雖是初見,剛過花甲之年的作家,隨和得像是家中久違的長輩,我跟着他的腳步,走入了這座盛名已久的鄉間書院。

多年之前,仰仗文學力量走出村莊的劉亮程,用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訴說天山腳下的風物牛馬,探尋人和自然的水乳交融,轟動了中國文壇。此後,他又用童真的視角與夢境重構現實,寫出了長篇小說《本巴》《虛土》,在現實與夢境之中,讓天南海北的讀者,感知萬物有靈,感受文明的普世寓言。即便是曾長居城市,他的寫作也從未離開過鄉村片刻。但,他抗拒外界對他書寫的定義。


「我想在一棵樹下慢慢變老」
「我不願意別人說我的文字是田園的,是鄉村的。準確而言,應該是家園的。當然,家園,它不是一個純粹鄉村的家園。」
12年前,劉亮程重新回到了鄉村生活。之所以選擇木壘的菜籽溝村,是因為踏遍全新疆,唯有「此處正是家鄉」。村裏飽經歲月磋磨的老房子,行人和牲口走順了的坑窪小道,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樸素村民,讓他血脈裏的親近全然復甦。
木壘書院得以在此建造。
書院原本是一處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建築,是舊式的矮平房學堂,教室樓似春聯橫額,居於後山山腰,左右對稱是分布的課室,院中一片開闊的場地,供孩子們戶外嬉戲。一派典型的教學相長格局。院裏養了兩條狗,一條叫「本巴」,自覺負責起夜晚的大門看護。後山淌下來一條小溪,流過院中的叢林,滋潤了學堂右側的大菜園。一日三餐的蔬菜瓜果有了,淡靜人心的潺潺流水也有了。每年七八月暑期,一些來自城市的學童,在家長的陪伴下來這生活、學習,家園和學堂之間的區分,如有若無。
劉亮程在書院中南邊建了一座通體透亮的陽光房,這是他最愛的家宅。冬天,白雪覆在屋頂,秋天,紅葉落在窗前。春夏交替的光線,拂過院中的鼠尾草,照看着圈臥輕鼾的貓咪,還有偶然飛過的蝴蝶。
「生活到盡頭的一處家鄉。」他說,在這裏給行將老去的自己,找一個地方安頓。「我想在一棵樹下慢慢變老,而不是在一座城市的小區或者一個小區的某一個單元樓中老去。」劉亮程就這樣聽着風聲,聽着鳥鳴,看着日出日落,數着滿天星星,不覺間已經過了十多年。
大地的聲音最先被作家聽到
這十年,他寫出了三部長篇小說,《捎話》,以及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本巴》和最新完成的《長命》。記者好奇,27年前寫出成名作《一個人的村莊》和現在寫《知知的大院子》、《長命》的劉亮程,有何改變?
作家淡然一笑,「我終於活成了我書中的閒人。」
其實,閒人不只他一個。工業文明也走進了菜籽溝村,收割機取代了鐮刀,閒下來的農人,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在夕陽裏漫無目的地走動。落日趁機撫摸着這些終於有了閒暇的人,從臉上到頭髮上,再到腳下的土地,餘暉也有了溫柔的聲音。
「如果你聽不到,但你如果想聽到,就去讀文學,這些聲音都在文學裏。」劉亮程說,大地的聲音肯定會先被作家聽到。「太陽落山這件事,現實生活裏沒有人管,就天然地落在了一個敏感的人肩上,能擔起這件事情的人,就是一個文學人物。」談及眼前的景致,作家一如30多歲寫《一個人的村莊》,只管日出日落,淡看花開花落。
他最新完成的小說《長命》,故事是太太首先從村裏聽來的。
「有一次她回來說,有家人早幾年祖墳被水沖了,沖出一本家譜。看了家譜才知道130年前曾被滅族,只有一個母親帶着一個男孩逃了出來。來到這裏,一百多年,再度繁衍成一個家族。」這個故事猶如一粒種子,直到有一天,他在院中幹活時,腦海裏出現了一個能看見靈魂世界的神婆。他知道,種子要發芽了,於是起身去了書房。這本注定60歲要寫的書,就這樣自然地流淌了出來,像是院中的溪流,像是7月要熟的麥子,和杏。
不寫城市的忙人
出發去香港書展,劉亮程從木壘書院提早一天回烏魯木齊,第二日一清早只需15分鐘車程到機場搭早班機來港。新書上市,這樣的外出行程明顯增多。烏魯木齊南湖區的家,是他外出、返鄉的落腳點。
每次來市區的家「中轉」,從高速收費站開始,駕車走高架橋,匯入車流密集的主幹道,又靠右駛出,好幾次左轉時,都迎面衝出一輛輛外賣小電動。這片30年前劉亮程來新疆打工就開始生根的地方,最初是郊野窪地,如今成為進城人口的密集居住區。換過三四次房子,他都選擇留在了這片有着城鄉結合氣質的區域。記者不禁好奇,寫過大地的閒人,會不會也為城市街道裏疾馳的忙人,如外賣小哥、滴滴司機寫點故事。
劉亮程搖搖頭說:「這些都太快了,或者說太短了。短到或許幾年後,AI時代大家已經忘記了還有騎手、滴滴司機這些群體名字。」一如近些年網絡上的很多熱詞,現在都成了碎片,一鍵消音在大家的閒談中。
而關於「文學可以做什麼」這樣的問題仍不時跑到劉亮程面前。他會認真和孩子說:「菜籽溝村的人都不懂文學,也一樣能活到老。如果他們也讀文學,我想他們就會活得更好。」他也會和為慕名自己而來的中年讀者說:「文學中有人的生生不息,有一個又一個家族的命運,有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或者不一樣的情感。村莊原本歸鄉鎮、縣城、國家管轄,但一開始寫它,我便指揮文字去安排這個村莊的日出,安置好日落。」劉亮程身體力行實踐出:文字讓大地上枯萎的草木重新發展,讓星空下一個個站起來仰望星空的人。
就像現在很多人,可能存了不少的錢,人生的黑暗時刻還是過不去;但某一個瞬間,人內心中收藏的某個太陽突然明亮起來時,人生突然就亮了。「我用內心收藏的自己的太陽去照文字這個世界。」話在耳邊,記者恍惚間又看到了那個站在杏子樹下的劉亮程,太陽透過他的草帽把光影落在他藍色棉襯衫上,陽光因此也有了具體而滿足的樣子。
【花絮】把黑夜完整地留給大家
「假如有一隻蟲子落在你的手臂上,你不要一巴掌拍死牠,牠只是把你的手臂當成了道路。」在木壘書院,如果遇見嬉鬧的孩童忙着抓蟲子,踩蟲子,劉亮程會出聲制止,然後告訴孩子們:蟲子和我們都在經過這個夏天往秋天走,在這條生命的長路上,我們和蟲子同在,我們不一定會比一隻蟲子走得更遠。
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懂,劉亮程都覺得這是有必要說的話。「說不定日後哪天,他們就聽懂了。」對此他心懷美好期待。
缺席了女兒的童年,有了小孫女後,劉亮程發覺自己對小孩有了很好的耐心。小孫女知知來木壘書院住過兩個秋天,這個暑期原本早早到來,如今因為一場持久的咳嗽而暫緩。去年,劉亮程出版的新作《知知的大院子》,便是「你寫我畫」,全家合作完成的一本小書。
書中的童趣手繪裏,有知知打沙包、捉迷藏、和蟲子一起趕路。陪伴知知的時候,劉亮程並不給知知看書和讀故事。「自然把落葉、螞蟻送到眼前,孩子就應該去看落葉、摸蟲子。」
「現在的小孩,最先看到的不是自然界的草,是書本中的草。」劉亮程記得,去年秋天樹在掉葉子,知知突然喊叫起來。「我知道她還不會『落葉』這個詞,但她對着這片落葉在呼喊、拍手。那一瞬間,我知道她想起了之前她住在這裏看過的樹葉落下來。」劉亮程想保護,這片葉子帶給知知的驚喜。
「現在的孩子還容易有驚喜感嗎?見到落葉會有驚訝感嗎?」劉亮程不知道。但他隱約覺得,現在太多家長熱心地給孩子過早教育,過早用知識把自然覆蓋掉。「這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大家普遍不再熱愛這個世界。」就好像在木壘書院劉亮程沒有裝設外燈,因為他想把黑夜完整地留給來人。
【特寫】在雲端,看到了香港和新疆的相似之處
劉亮程擅長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他也喜歡從天上看地上的萬物舒展。
天山的主峰叫博格達峰,每次坐飛機回來、出去,劉亮程從天上看到博格達峰,就理解了千年之前,博格達被西方旅行者譽為「軸」的意思。「整個大地如平放的車輪,天下道路如車輻般四通八達,博格達峰正是中心凸起的那個軸頭。」劉亮程覺得這番描述太形象了。在他看來,歷史有時候是在一個地方轉圈。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博格達和其周邊的區域,形成了一個人類「文明的漩渦」。
飛抵香港,從空中俯瞰,在珠三角水網密布的大地之上,彈丸之地香港璀璨奪目地生長在這方水網之外。劉亮程突然想起,漢史中描述西域叫「孤懸塞外」,在雲端,他突然覺得新疆和香港有一種相似之處,都可以用「孤懸」這個古老的詞彙來感嘆之。這種狀態或許也可以理解為自由。兩地的大和小,遠和近,拉回了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電視轉播畫面的心情。那年,30多歲的劉亮程到了烏魯木齊打工,距香港萬里之外的一群年輕人都在興奮和期待。「現在還記得我們當時談論香港回歸的樣子:是走失的大孩子回來了的明亮感覺。」劉亮程也記得一個新聞,當年內地各個省份都給香港備了回歸厚禮,盡顯大家庭的濃濃心意。

這些年,香港和新疆的關係,遙遠嗎?劉亮程不覺得。地理上的遙遠,並沒有阻隔兩地的熱絡、往返。新疆有香港商會,劉亮程作為政協委員,經常能碰到從香港回來的人或者是去香港的人。因此,與香港早就處成平常老友般的關係。盛夏來港,四季常綠的大灣區,花常開、樹常綠,春和秋來去匆匆,劉亮程會替此地的樹木感到有點疲累。他覺得,這裏春秋匆匆過,雖然四季常綠也是一種美,但樹葉長在樹上太久了。畢竟,在木壘書院,每年十月樹木就開始掉光葉子,一身乾淨等春天。
活動預告:《一個人的村莊》《本巴》繁體版發布式
來到香港書展的劉亮程,帶來了首次以繁體版推出的《本巴》與《一個人的村莊》。《本巴》是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被譽為東方史詩版《百年孤獨》。作家以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展開,追溯逝去的人類童年,探尋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詩性智慧。《一個人的村莊》則被譽為「鄉村哲學」代表作,質樸而充滿詩意。今天下午,讀者可以在香港書展與劉亮程見面,聽他說說書裏的故事。
時間:7月18日 下午2時30分
地點:香港中和出版社展位(展位1D-B1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