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說到文化影響力,長期以來,京派或海派文化的影響一直輻射到全國,乃至海外華人社會;但孕育於兩廣地區、並在港澳發揚光大的粵派文化(或嶺南文化)的影響似乎只在南方。
以粵劇為例,它雖然繼昆曲後成為中國第二個傳統戲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海外華人圈子中也有龐大的觀眾,但它在內地卻不如昆曲、京劇,甚至黃梅戲和評劇般普及,感覺「好戲不出省」。這顯然與整個粵派文化,乃至粵派文學或粵派評論的影響力有關。
雖然香港的粵語流行曲和粵語片對全球華人影響深遠,乃至亞洲非華語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等,但粵派文化不只是流行文化,還有美術、戲劇或戲曲(如粵劇等)、音樂(廣東音樂和童謠)、建築(嶺南園林)、文學、文化研究等。
好長一段時間,香港人口中的「雙城對手」不是新加坡(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就是上海(西化和商貿淵源),甚至是深圳(創科)。廣州這座南方省城好像只供吃喝玩樂,構不成競爭壓力和文化衝擊力。
然而,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廣州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早在明清時期已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只是後來的歷史發展和機遇成就了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可幸,兜兜轉轉,歷盡滄桑,今日在中央規劃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布局中,這兩座歷史淵源深厚、文化同根同源的中心城市,正起着互相輝映的作用。
與國際社會高度互動的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也借鏡西風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並產生影響。但作為中國經濟大省首府,人們提到廣州時,想到的往往是經濟發達、美食豐富,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上不了大場面的大排檔文化。所以,隨着城市建設的完善,作為「北上廣深」一員,廣州人要爭取文化話語權,為粵派鳴鑼,並提升文化層次。
近年,廣州政府專門出台《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全力構建「灣區核心、內地標杆、國際一流」的演藝中心,積極推動世界級藝術名家、名團、名作走進來。其中,由國際知名已故女建築師Zaha Hadid打造的廣州大劇院就動作頻頻地引進多齣著名音樂劇,包括法語版《悲慘世界》、英語版《音樂之聲》和《歌劇魅影》、俄語版《安娜·卡列尼娜》等。而上月初,德國慕尼黑童聲合唱團在該大劇院舉行「跨界與流行音樂會」時,在尾聲突然意外獻上粵語歌曲《情沒有對錯》,不但將演出氣氛推向高潮,也令人看到廣州在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和壯大粵派文化上的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