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冶)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中國版圖的東北角,這裏不僅是朝鮮族主要聚居區,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聚集地。盛夏的延邊,處處涌動着民族團結的暖流:在博物館展廳,觀眾駐足於文物前感受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在社區街巷,居民圍坐調解桌前共商鄰里事務;在劇場舞台,朝漢雙語歌舞演出贏得滿堂喝彩。延邊州正以豐富多樣的文化實踐,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植人心。
博物館「打卡」,體驗各民族間的融合故事
近年來,延邊州通過博物館文化展陳、社區基層治理等多種方式,從宏觀到微觀、多層次推進深化「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群眾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24年9月3日,歷經九個多月精心籌備與改造的延邊博物館,推出全新基本陳列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邊歷史文化陳列》。展覽以延邊5萬年人類歷史為背景主線,通過五個主題單元講述各民族在延邊地區交流融合、共建家園的故事,全面展現延邊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歷史地位與文化貢獻。
展覽運用多媒體互動、場景復原、三維建模等新技術,配合1400餘件珍貴文物,以鮮活的形式提升觀眾體驗感。自開展以來,展覽已接待近50萬人次,僅今年五一假期便突破7萬人,創下建館以來單日觀眾最高紀錄。延邊博物館副館長許家強表示:「延邊博物館已成為人們了解延邊的重要窗口。到博物館『打卡』,成為來延遊客行程裏『不可或缺』的內容。」

紅石榴之家,演繹十個民族的團結佳話
如果說博物館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顯性課堂」,社區則是該理念落地生根的「實踐場域」。
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62%的居民為少數民族,涵蓋10個民族。該社區依託「大黨委」制度、民族文化嵌入式治理等方式,常年開展文藝演出、政策宣講、調解會談等融合活動600餘場次,覆蓋人群逾2萬人次,成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典型。
在300平方米的「紅石榴之家」,各民族居民共同參與洞簫、舞蹈等文藝社團活動,跨文化交往在互動中自然生成。「我每周二和周四都會參加洞簫社團,在丹英社區參加社團活動,無論什麼民族,我們共同合作,非常開心!」71歲的朝鮮族老人趙虎男介紹說。

「我們更注重情感溝通而非制度灌輸。」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回憶,曾有一位朝鮮族老人因漏水糾紛產生誤解,經由細緻解釋與換位思考,最終得到圓滿解決。「你們當我是家人!」王淑清說,朝鮮族老人的這句話會讓她記住一輩子。丹英社區居民演奏朝鮮族樂器。
雙語演出,激發各民族間的共鳴共情
作為中國朝鮮族藝術代表之一,延邊歌舞團近年來在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和文旅融合背景下,積極探索以藝術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五彩阿里郎》《放歌長白山》《海蘭江畔稻花香》等原創劇目將朝鮮族文化元素與現代審美融合,採用朝漢雙語演出形式,打破語言壁壘,增強觀眾共情力。劇團還代表國家出訪演出百餘次,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我們不僅在藝術上堅持傳統與創新結合,更在情感表達上注重民族間的互聯互通。」延邊歌舞團黨委書記王金煒說。
目前,延邊州已擁有200餘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構建起從制度設計到社會運行、從文化傳承到情感共融的民族團結工作體系。延邊案例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既需政策引領,更需要文化潤養、日常實踐和情感交流。
記者感言:煙火氣串起民族團結情
從文物展櫃到社區街巷,從舞台聚光燈下到日常煙火氣中,延邊各族群眾正在用各自的方式詮釋着「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命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活現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