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輝

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以5.3%的GDP增速交出亮眼答卷,內需貢獻率達68.8%,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數字經濟與高技術製造業增速超9%。這一成績單彰顯了中國經濟在複雜外部環境下的韌性與活力,也為香港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提供了堅實基礎。

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外資直接投資目的地,2024年吸引外資1260億美元,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推出13個月即吸資逾464億港元,印證了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港股市場上半年IPO募資超千億港元,寧德時代、恒瑞醫藥等A股龍頭赴港上市形成「A+H」雙平台效應,既提升香港市場國際競爭力,又為內地企業拓展全球融資渠道。南向資金年內淨流入超6500億港元,日均成交額佔港股24%,「科技+紅利」的啞鈴策略凸顯香港在資本配置中的樞紐地位。

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構建了「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雙向通道。在金融領域,通過港股通、跨境理財通等機制,香港成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首選站」,截至2024年年底,債券通「北向通」成交額已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外資經香港持有內地債券達3.74萬億元人民幣。又例如是在產業層面,河套科技創新合作區首期工程完工,吸引生命健康、AI等領域前沿企業進駐,預計年貢獻經濟產值520億港元。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香港正以制度創新釋放新動能。特區政府優化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18C政策),設立「科企專線」降低生物醫藥、AI企業上市門檻。這些舉措與內地「穩增長」政策形成共振。

展望未來,香港需持續深化三大功能:其一,做強「金融橋樑」,通過擴展跨境徵信試點、完善「互換通」機制,助力中資企業海外融資;其二,打造「創新跳板」,利用河套合作區、數碼港等平台,推動內地科技成果與國際市場對接;其三,構建「人才高地」,除了繼續吸引全球人才,並通過優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擴大專業資格互認範圍,為高質量發展輸送國際人才。在國家經濟穩中求進的主旋律下,香港定能以「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書寫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的精彩篇章。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