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會浙江周日前在中國館啟幕。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連慜鈺)2025大阪世博會浙江周日前在中國館啟幕。在浙江周開幕活動中,中國美術學院以一場極具創新性的書法展演向世界展現中華傳統藝術的當代魅力。在竹構築的當代藝術場域中,中國美院的書法家們與浙江前沿科技代表展開生動對話。書法家揮毫的靈動筆意與仿生手書寫的獨特韻律相互映照,智能科技創造與竹簡金石銘文產生微妙對話。

融合書法藝術與浙江科技創新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以《「人工智能」與「藝術智性」的有機結合》為題發表講話。受訪者供圖

在浙江周開幕式的宣介會上,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表示,作為藝術院校,中國美術學院致力於推動藝術智性與人工智能的和諧共生、協同發展。基於此時代背景,提出了讓「人工智能」與「藝術智性」的有機結合,即Artistic Intelligence和Artifical Intelligence這兩個AI共存並生,人文科技雙向匯通的願景,並具體落實在兩個具有前瞻性的行動上:「重新發明日常」與「重建設計人文」。中國美術學院將以此為方向,持續探索藝術、設計與科技融合的無限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具價值的文化成果。

中國美術學院學院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竹韻」。受訪者供圖

作為展演的核心載體,中國美術學院學院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竹韻」以浙江特有的「竹」為核心,巧妙融合書法藝術與浙江蓬勃的科技創新力量,為觀眾呈現一場跨越時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沉浸式體驗,生動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浙江實踐。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教授介紹:「『竹韻』裝置帶到大阪,我們期待觀眾既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深沉而強大的力量,也能看到面向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它本身就是對『如何讓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命題的一次生動解讀。」沈浩強調,在科技新時代,以竹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力量與精神,將持續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的靈感源泉。

智能科技創造與竹簡金石銘文產生微妙對話。受訪者供圖

裝置總設計師盧濤介紹,竹子在中國擁有極強的文化符號意義,它無限延伸、獨立成型、集群共生,其精神內涵與中國館「竹簡」的建築創意高度契合。「竹韻」緊扣世博會中國館總主題,旨在尋找能表達中國文化精神和體現浙江地域特色的自然媒介。安吉作為中國竹鄉,其竹林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景觀,更是當地百姓致富的「綠色銀行」,完美體現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智慧。選擇安吉竹,正是將這份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生態發展理念,通過直觀、富文化意蘊的自然媒介,帶到世博舞台。

「竹韻」設計圖。受訪者供圖

「竹韻」不僅僅是竹材的物理呈現,其動態的「創作」過程,實現了東方傳統美學與未來科技的現場對話與融合共生。這些飽含東方美學的文字,與代表浙江未來的創新力量——人形機器人、智慧仿生手以及機器狗等,在由竹構成的空間中相遇並互動。作為浙江周的重頭戲,「竹韻」裝置將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科技互動,向世界展示浙江在守護文化根脈、擁抱科技未來、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道路上的創新實踐與深遠思考。

參與多項內容策劃與設計工作

此外,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副處長谷叢介紹,中國美院多個專業團隊歷時兩年多深度參與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的多項內容策劃與設計工作。

中國館建築外立面鐫刻的代表「中日文化同源」的中國書法,是由中國美院副院長沈浩帶領學校的書法藝術家所撰寫的作品。他們通過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不同書體進行藝術呈現,這些詩詞選自中國的《論語》、《詩經》、《孟子》、《禮記》等中華典籍,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傳世經典,內容涉及治國、道德、學習、交友、自然等方面。

浙江周活動以「詩畫浙江」為主題。受訪者供圖

詩詞中也有日本民眾較喜愛的唐宋以來的名句。包括張繼、張九齡、歐陽修、蘇軾、朱熹、楊萬里等詩作,如「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內容與本屆世博會中國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主題相契合。

另一項創作,是此次世博會中國館的logo標誌設計和吉祥物形象。「文明縱橫·互鑒天成」,是由中國美術學院俞佳迪教授團隊設計。標誌以漢字「中國」為主體,配以英文及數字信息。文字取法於中國戰國時期石鼓文與古羅馬圖拉真碑刻字母,以石刻傳達大國敘事與文化正統,呈現東西方文明高峰之際會、書寫源初之對話。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吉祥物名字叫「悠悠」,一隻大熊貓懷抱竹子的形象。大熊貓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物種,是生物進化的「活化石」。它長達800萬年的繁衍生息,代表着我們思考物種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人類的和諧共生。「悠悠」形態可愛萌動,也是中國同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溫情紐帶。

另外,中國美院盧濤教授團隊參與了中國館展覽陳設策劃設計。早在2023年,就開始為中國館提供關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案例樣本。之後設計團隊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參與了其中整體展陳的策劃設計,思考如何向世界展示和傳播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中國方案,內容涉及展覽主題、布局動線、展覽內容、展陳形式等。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