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韓毅)凌晨三點的重慶九街,熱氣繚繞的板前料理攤前,法國背包客皮埃爾被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炒飯燙得連連哈氣卻又欲罷不能——這便是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以來,各大城市街頭日益熟悉的場景。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迎來國際旅客量顯著攀升。便捷的入境政策如同無形之手,將全球各地的遊客推入中國煙火繚繞的街巷深處。

土耳其人吉米喜歡中國麻辣燙。(受訪者供圖)

「中國過境免簽政策便利中外人員往來、促進對外交流合作,是一項包容性的政策。」來自土耳其的吉米告訴記者,中國菜是我最喜愛的世界美食之一。在他看來,中國美食能夠在全球廣受歡迎,很大程度源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我在中國一大樂事就是享用麻辣燙,多點幾道菜,一邊燙菜一邊喝冰啤酒的滋味讓人非常享受。」吉米認為,當我享用中國各種美食時,酸、甜、辣、咸諸多滋味在口中交織。相信食物將人們緊密聯繫,同時也把社會與歷史緊密相連。「當我點菜時,腦海中會浮現出美食在數個世紀裏穿越不同地域的旅程。中國美食獨具特色,經過歲月沉澱,發展到如今臻至完美的形態。」

俄羅斯姑娘維塔利娜偏愛中國文化。(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位經常旅行的人,簽證問題或許是旅程中最複雜的部分。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使其成為對歐洲遊客更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俄羅斯姑娘維塔利娜表示,「我在中國生活了3年,其中一半時間是在重慶度過。我喜歡旅行,喜歡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美食。我很喜歡重慶小面。辣椒油與各種香料的完美融合,骨湯醇厚濃郁,引人回味。雖然辣度讓我措手不及,但正是這種獨特的麻辣味道,加上麵條口感彈牙有嚼勁,又讓人慾罷不能。」維塔利娜帶了很多素食重慶小面伴手禮回俄羅斯,熱情地向朋友們推薦。「讓人迷戀的是,中國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美食和飲食文化。我去過無錫、北京、寧德、南京、廈門、紅河等城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魅力。」

重慶九街「啊謀小鋪」老闆鄭宏謀表示,免簽政策實施後,晚上到九街感受重慶氛圍的的外國面孔明顯增多,很多外國朋友會到店舖品嘗特色美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邊檢總站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達2074萬人次,同比增長近22%。入境外籍旅客數量近260萬人次,同比增長44.8%。其中,已有超140萬人次的外籍旅客利用免簽政策和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從上海口岸入境,佔入境外籍旅客總量的54%以上,同比增長228%。截止上半年,北京口岸本年度出入境人員量已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6%,其中入出境外國人數量達290餘萬人次,同比增長36.5%。數據背後,是實實在在的消費熱潮,過境的外國旅客深入城市尋找地道美食,為餐飲、住宿及周邊消費注入強勁動力。

免簽政策下的「美食引力」悄然織就一張覆蓋全球的口碑傳播網,這些親歷者成為最動人的中國「代言人」,吸引更多外國友人循着香味而來。當外國遊客將火鍋底料與辣椒醬收入行囊,帶走的不僅是對舌尖美味的眷戀,更是真切觸摸到的煙火溫度與蓬勃脈動。這份由味蕾沁入心靈的「中國好感」,正在全球範圍內持續發酵——以食為媒,世界正品嘗着更立體、更可親的中國。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