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體驗林中滑索。(記者郭濤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濤 青海報道)「這裏比在家打遊戲有意思多了!」7月15日,在祁連山聚陽溝景區參加自然教育的馬翌宸小朋友興奮地說。爬樹、滑索等活動讓他樂在其中。當日,「探訪秘境 綻放世界」香港媒體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採訪行活動啟動。來自香港的10家主流媒體將在為期4天的時間內走訪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實地探訪研學基地、生態管護站、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了解國家公園生態系統保護、科技賦能以及自然教育和生態研學工作,記錄傳播祁連山生態之美和人文之美。

聚陽溝已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體系的重要基地。(記者郭濤 攝)

讓青少年與自然深度相擁

聚陽溝景區坐落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內,海拔2725米至394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7.62%,被譽為青藏高原的「璀璨綠寶石」。如今,這裏已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教育體系的重要基地。

活動負責人介紹,聚陽溝景區的「山野探索」活動已持續8年,每年吸引近萬名青少年參與,覆蓋青海本地及國內大城市的小朋友。除了核心的爬樹和滑索項目,還根據季節推出多樣化課程:夏季有「本草綱目」中草藥識別、秋季有「樸實無華」野外覓食,以及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荒野生存」昆蟲探尋等活動。負責人表示:「爬上一棵樹比看一張樹的照片更直觀,孩子們在樹皮剝落時發現蟲子,這種體驗是書本無法替代的。」

小朋友體驗爬樹項目。(記者郭濤 攝)

從生態屏障到教育陣地

祁連山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黃河流域重要水源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其生態保護意義重大。自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青海片區積極推進自然教育工作,通過基地建設、課程開發及多部門協作,初步構建起科學化、系統化的自然教育體系,為全國自然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展示的當地植物標本。(記者郭濤 攝)

據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工程師于瑤介紹,公園通過審批允許研學機構帶領學生進入一般控制區,結合場館基地開展涵蓋森林垂直分布帶、草原生態系統及濕地生態系統等主題的研學活動。為確保活動質量,公園委託當地師範大學教授為研學機構開發課程,融入生態文明思想、自然教育方法及安全須知等內容,所有課程及視頻資源均免費提供。

此外,祁連山國家公園推出公益性研學活動,面向生態學校、特殊學校及周邊社區學校的學生,免費開放一般控制區,踐行「共建共享」理念。于瑤強調,申請進入國家公園開展研學活動完全免費,充分體現了公益性質,彰顯了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與教育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展示當地的魚類標本。(記者郭濤 攝)

自然教育輻射200萬人次

在聚陽溝景區附近,坐落着青海省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類科普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這座西部生態系統開放式場景體量較大的綜合性科普展館,自投運以來累計接待訪客14萬人次,提供人工講解3700餘場次,開展主題活動1500餘場次。依託生態科普館,公園開發了一條集生態科普、生態管護、生態研學和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綠色發展研學路線,累計開展500餘次自然科普教育活動,接待超1萬人次。

近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自然教育成效顯著,累計吸引200萬人次參與。2024年,生態科普館接待8萬人次,舉辦活動1000餘場;展陳中心接待1萬人次,舉辦活動30餘場;研學點及管護站接待5000餘人次。線上活動受眾達50萬餘人次,「開學第一課」觀看量高達2.6億次。越來越多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團體主動參與到祁連山國家公園的自然教育活動中,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