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美國總統特朗普又「不爽」了。繼上周對14國加徵關稅後,特朗普昨日再次以「汽車貿易不平衡」為由抨擊日本,認為對美國「不公平」。從對華為等中國科企的技術圍堵,到關稅「對等」的荒謬計算,再到對日本汽車產業的霸凌打壓,美國通過濫用國家力量干預市場競爭,以非公平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的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本質上是「得不到就毀掉」的霸權心態作祟;這種將其本國矛盾外溢、以單邊主義踐踏國際規則的行徑,再次自證美國「強買強賣、損人利己」的強盜思維。

特朗普一再抱怨日本消費者不買美國車,認為是日本不願開放市場,「日本每年向我們出售數百萬輛汽車。我們沒能賣給他們汽車,因為他們不接受我們的汽車。」但日本首相石破茂曾解釋,美國車是左側駕駛、體積大、油耗高,在日本很難銷售。

在自由貿易體制下,消費者自主選擇商品是受國際貿易規則保障的基本權利。任何通過非市場手段強制扭曲消費選擇,或實施排他性壟斷行為限制競爭的作法,均構成對《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第11條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中非歧視原則,以及《聯合國消費者保護準則》中消費者選擇自由權的踐踏。

特朗普將自由市場規律強行與國際關係、政治博弈掛鈎實在是「以己度人」,其邏輯本質是「美國必須主導,其他國家必須讓步」的零和思維。他抱怨日本市場不開放,卻忽視日本汽車產業的優勢源於技術積累、供應鏈效率,以及駕駛習慣等市場因素,而非政策壁壘。將貿易逆差直接等同於「不公平」,卻迴避了美國自身產業結構失衡,如汽車業過度依賴傳統燃油車、本土生產成本高企等核心問題。更因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約80%來自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而對日本汽車行業另行徵收25%的關稅。

特朗普此舉不免讓人想起其此前以「國家安全」為藉口對中國華為、中興等科技領軍企業圍追堵截,通過政治脅迫、貿易壁壘、技術封鎖等不正當手段,系統性打擊其他國家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及新興產業——凡在國際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且美國無法通過市場規則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領域,均成為其打壓目標。

特朗普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並施壓盟國禁止使用華為設備。然而,美國自身卻長期通過「稜鏡計劃」等手段監控全球,其「國家安全」藉口不過是打壓中國科技崛起的工具。相比之下,日本消費者拒絕美國汽車更多是基於市場選擇,而美國對華為的封殺則是赤裸裸的政治霸凌。其核心目的是通過遏制他國優勢產業發展,維護自身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壟斷地位,進而通過掌控產業話語權攫取利益,實現「以鄰為壑」式的「自肥」,是典型的「盎撒式」掠奪行為。

從圍堵華為的技術霸凌,到關稅「對等」的數字遊戲,再到打壓日本汽車產業的霸凌行徑。特朗普每一次「出手」都暴露出對市場規律的蔑視、對「假想敵」的忌憚遏制,甚至對盟友利益的出賣和對全球合作的無視,必將「眾叛親離」、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