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皜紘
香港在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即使面對部分人士「國際金融遺址」的質疑,港股今年暢旺,成功吸引大量家辦在香港落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透露,香港家族辦公室目前有2700間,預計很快達到3000間,遠超新加坡家辦數目約為2000間。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於2025年底,要吸引額外200間家辦到香港,大機會提早達標。
古有超英趕美,今有超新(加坡)趕瑞(士)。從業近二十年,我有幸在這2700間之中,參與部分單一家辦落戶香港(話說單一家辦及聯合家辦,又是另一課題),從開設到運作,提供生態圈服務配置,亦算為港爭光。
金融就如大海,千變萬化,高淨值人士在金融的大海中要經得起風浪,就需要財富能夠穩定增值的資產管理服務,同樣金融圈朋友經歷市場的起伏,只要裝備好自己,總能游到岸邊。與其埋怨金融業難做,不如想方法參與其中,一起讓香港變成「家辦3000」。
現時,香港家辦重「量」更要重「質」。「質」並非指現時家辦的客戶是否有「水」,而是家辦的從業人士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為客戶提供最合適指導和服務,而非抱着賺快錢、割韭菜的心態,「只要客戶到香港買產品就好了」。因此,在經常出差兼家有妻兒的情況下,我仍參與教育工作,包括在港大財富管理研究生擔任客席教授,希望業內不論在技能及心態上,都更加專業,培育家辦行業內更多新血。
實際上,香港在稅務及政策優惠大致與新加坡差不多,下一步的賣點離不開「背靠祖國」,未來香港當然是穩定幣及區塊鏈,相信對超高淨值特別是內地客戶,這些都是吸引他們到香港的重要誘因,篇幅有限,下期再談。
(作者為香港大學家族財富管理研究生客席教授、港大中國商學院課程導師、天恒家族辦公室合夥人)
責任編輯:
李可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