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婉茵
(作者為高力香港研究部及零售顧問主管)
儘管一些知名企業倒閉或縮減分店的消息頻頻傳出,零售數據也顯示銷售額按年下跌5.6%,然而根據高力《2025年第二季度市場報告》,核心區一線街道商舖,隨着旅遊業的反彈,租金卻表現平穩,並錄得溫和的1.5%升幅,空置率也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但即使零售物業的回報有復甦苗頭,在消費習慣的改變下,香港零售業及店舖面對的挑戰涉及多個層面,要重回昔日繁榮,需要變革創新,找到定位。
香港零售市道正面對着多重挑戰,包括在高息環境下,港元與美元掛鈎的特性,使得港匯轉強,導致旅客來港消費的成本增加,影響消費意欲,同樣道理,港人北上或到海外消費成本降低,也刺激到港人跨境的消費意欲,以致本地消費市場的疲弱。而且,經歷疫情過後,外圍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政策的收緊,經濟預期看淡情況下,也驅使消費者審慎行動,所謂之「消費降級」現象出現。
外圍及宏觀的經濟因素不可控,而更深層次去看本土消費市場疲弱的原因,有輿論指出是核心競爭力,包括價格、產品與服務上,未能迎合到消費市場的變化,包括網購習慣、外賣平台的興起、人口結構的轉移,引申出的新的購物傾向、服務期望及產品創新,是更直接導致零售寒冬的成因,由此也拖累零售物業市場,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緩慢復甦。
科技演化下 營運模式可大不同
零售商及零售物業投資者無疑是唇齒相依的關係,故此變革創新,提升競爭力,兩者也需要步伐一致。從消費習慣的轉變趨網上化,已經是不能改變的趨勢,然而線上消費佔比增多,又是否代表線下門店缺乏價值呢?筆者最近參觀了香港一家新進駐的代理內地網上傢俬的零售店,在港開設門店,其特色在於客人可於門店,除了觀看樣品外,更可以通過門店的電腦科技,模擬傢私放進單位時的效果,實現客人作基本量度的功能。
上述店舖本身並無傢俬庫存,商店只專注提供技術支援、物流及運送服務,客戶如有意購買,可即場作網上訂購或掃描二維碼(QR Code)後,再回家考慮購置,而零售店舖的租金,通過了數碼足跡,可以追蹤到該門市從線下創造的銷售額,以營業額分成作為租金。
釋放「空間」價值 創造租務回報
這個例子帶來啟發意義,零售商不但擅用到網上電商的輕資產優勢,其通過與大型企業的夥伴合作模式,創造多元的產品貨架,同時糅合了線下零售的體驗優勢,解決消費者對傢品款式的疑惑及自助網上服務的不確定性,可謂創新的營業方式,而業主方面也裝備了嶄新思維,擅用科技,以實現「空間」價值更多於傳統的「店面」價值,預示未來,一磚一瓦一個QR Code,均可以成為未來的租務回報空間,而更可以擅用土地資源,優化對客人的更好觀賞體驗,值得更多零售業者和店舖業主,深入探索更多的零售創新可能性。
(題為編者所擬。財評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