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香港近年發生多宗涉及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倫常慘案,以及照顧者意外身故遺下被照顧者的悲劇。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醫院管理局明日(14日)起發現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照顧者入院時,將通報社會福利署,從而建立「動態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並會派員了解被照顧者是否需要暫託或派送食物等支援服務,直至照顧者出院,預計首階段有8,000至9,000人受惠,及後會逐步擴展計劃至其他有需要群體,未來一至兩周亦會在觀塘和沙田區試行由關愛隊上門探訪公屋單老和雙老住戶。來自該兩個區域的關愛隊成員均支持試行計劃,認為具針對性,可更精準支援隱蔽及有需要的長者戶,而科技介入與人性化探訪並行,是未來社區安老的關鍵方向。 

●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的長者一刻也離不開照顧者。圖為照顧者餵受照顧長者進食。 資料圖片

孫玉菡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會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以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支援。社署會由明日開始與醫管局合作數據互通,在發現有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照顧者入院時,醫管局便通報社署。社署接獲通報後便會透過照顧者專線聯絡個案,或登門接觸被照顧者,了解其是否需要任何支援,如是否需要食物等,可安排送餐,亦可以立即為個案安排暫託服務。他強調,醫管局不會將照顧者的病歷交給社署,只會通報住址以及電話。

●孫玉菡昨日接受電台訪問,介紹支援低收入家庭照顧者的新措施。

他表示,計劃首階段集中支援正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個案,受惠人士無須事先登記,若運作暢順便會逐步擴展至其他有需要群體。他提到,照顧者支援熱線運作至今20個月,已接獲約9.5萬宗來電,其中約四成需要情緒支援,其中約1,600宗個案獲轉介到社福機構跟進。

關愛隊將探訪觀塘沙田公屋單老和雙老戶

此外,孫玉菡指出未來一至兩星期會在觀塘區和沙田區,試行關愛隊上門探訪公屋單老和雙老住戶。根據統計顯示,全港現時有18萬個單老和雙老公屋住戶,其中不足5%有聘用家傭,政府可以為他們提供相關社福服務。

身兼觀塘區關愛隊成員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兩項加強支援照顧者及長者的試行計劃具針對性,而透過跨部門方式建立服務對象資料庫,可以更精準支援隱蔽及有需要的長者戶,並可避免大海撈針式的尋覓隱蔽長者及有需要長者戶。

他指出,在房屋署及社署的資料對比下,有了更精準名單後,仍要做到「寧濫勿缺」,無論政府手上的名單有多詳盡,總會有一些需要幫助的市民因種種原因未被列在名單上,而關愛隊擁有深入社區的網絡和靈活運作模式,應盡量主動發掘「隱形」的需求,並將相關個案轉介給社署,確保每位有需要的市民都能得到適切支援,這種「補漏拾遺」的功能,正是關愛隊應要扮演的角色。

倡定期上門探視搭配科技支援

身兼沙田區大圍關愛隊副隊長的沙田區議員董健莉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沙田作為衛星城市,區內人口高齡化情況顯著,當地長者普遍年屆80歲,獨居及雙老家庭比例高,新計劃有助精準掌握每戶需求。

她指出,關愛隊的探訪,僅可協助長者安裝平安鐘、提醒慢性病患者用藥等,故有需要結合樂齡科技提升生活品質,如配備防跌倒智能柺杖等智能化設備,才能真正改變長者生活模式,推動居家安老,強調定期上門要搭配科技支援,方能構建安全養老環境。

議員 社區組織歡迎跨機構支援基層

(記者 吳健怡)特區政府推出建立跨界別的照顧者資料庫,期望可及時向他們提供支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表示,此計劃可以有效整合跨機構的社福資源,提升對照顧者的支援及早識別及介入高風險個案。有立法會議員亦支持此項措施,表示可協助關愛隊更全面掌握區內有需求的長者,並建議醫管局可以在病人入院時,主動識別高危照顧者,如可詢問家中是否還有其他有需要的照顧者等。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歡迎特區政府主動介入高風險的照顧者家庭,期望政府善用房署及社福機構的名冊資料,有效識別有需要的長者及照顧者,確保個案得到及時跟進。她建議社署上門時應趁機安排專業人士協助評估,了解長者的長遠服務需要,以及早介入。

倡詢問病人家中是否有人需照顧

立法會議員梁熙十分歡迎勞福局的新措施,認為多做一步,確實可以幫助及早發現問題,以及時作出應對。據他了解,關愛隊各自都有上門探訪的計劃,包括探望長者,而由政府提供相關資料,則可以更精準調撥資源,有助關愛隊更全面掌握區內的長者情況。

他建議除了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人士外,醫院管理局未來亦可以在病人入院時,向他們詢問入院人士是否屬於家庭唯一的照顧者,並按需要轉介有關情況予特區政府作出跟進。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