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C15+」立法會議員昨日就施政報告向特首提交多項建議,內容涉及低空經濟、數字經濟、教育文旅等多個範疇。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立法會「A4聯盟」提交2025年施政報告建議書,就文化旅遊、土地房屋、交通基建、醫療改革、產業發展、人才建設等方面提出50項建議。

就施政報告向特首提多項建議 涉低空經濟教育文旅等範疇

多名「C15+」立法會議員昨日就新一份施政報告向特首提交多項建議,內容涉及低空經濟、數字經濟、人才政策、人工智能及教育文旅等多個範疇,而北部都會區發展更成為焦點。他們建議力促北部都會區優先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及跨境文體旅地標;鼓勵大學在北都區大學城牽頭發展科技園區;選取目前各大學最具發展潛能的學科或者研究項目進駐北都區大學城,聚焦高新科技及產學研的發展;邀請內地及國外一流大學落戶北都區大學城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 嚴鍇華

身為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的議員劉智鵬在會上建議,應根據目前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格局,按比例按需要分配北都區大學城土地予教資會八所大學及其他自資院校,直接解決各大院校空間不足的困局;整合資源,集中土地資源發展一間大學,從現有大學中遷移或者發展第九間教資會資助大學;打造第六所世界百強大學。

他並建議「化整為零」,認為選取目前各大學最具發展潛能的學科或者研究項目,包括最能夠配合北創科、南金融的發展策略,最能夠與河套、深圳以至大灣區科創優勢協作,進駐北都大學城,聚焦高新科技及產學研的發展,及邀請內地及國外一流大學落戶北都區大學城自主辦學或者與香港本地大學合作,發展國際高等教育中心。

議員陳月明提出「教育+文旅」雙引擎策略,力促北部都會區優先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及跨境文體旅地標,建議特區政府預留40公頃蝶形用地,深圳河支流貫穿形成天然學術綠洲,進一步擴大大學城面積,帶動周邊商住及產業園區的發展,以及發展國際中小學及寄宿學校,將北都打造成一條龍的教育樞紐,加快落實「大灣區牛津劍橋」藍圖。

議員朱國強建議參照海內外經驗,鼓勵大學在北都區大學城牽頭發展科技園區,又建議增加幼稚園財務彈性,容許半日制及全日制賬目互通;把基礎教育納入「留學香港」品牌,推出留學及陪讀簽證;「三層應急機制」恒常化,並擴展至小學;加快改善中小學低於標準校舍,優先重置在「火柴盒校舍」的特殊學校。

議員林筱魯建議政府擴大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計劃的重要土地開發及基本建設的輸入勞工配額;因應市場狀況調整批地方式及條款,以財政擔保、稅務減免等方式,促進目標產業及企業落戶。

加強數字經濟建設 推動港發展成Web3樞紐

議員吳傑莊建議政府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進一步推動香港發展成Web3樞紐,加強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資產市場之間的聯繫。為加速發展北部都會區,他建議政府採用更靈活創新的融資安排,聚焦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吸引本地及國際創科頂尖企業落戶,並提供稅務優惠、創業資助等配套措施。

議員黃錦輝建議政府在警務、工務等政務領域開發垂直應用大語言模型,提升效率、節省人力及部門開支,又建議開發教育領域垂直大語言應用模型,整合本地教育資源,以及建議應用科學大學為在職人士開設相關課程,改革現有僱員再培訓課程,以及全面培育公務員人工智能素養。

在發展低空經濟方面,「C15+」召集人、議員陳紹雄建議特區政府建構一套「看得見、管得住」的全數字化低空空域管理系統,將空域、航空器和基建悉數數字化,以數字化、智能化協調管控。

議員尚海龍認為,本港近期飲食和零售業消費較為疲弱,期望政府精準扶持相關零售消費,如向市民發放消費券。認為可採用「回贈式」消費券,要求市民先付錢消費,再以電子單據報銷一半或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