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第二周,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迎來香港「一帶一路·帶路先鋒」青年學生和大學教授、導師團,舉辦了一場關於漢語教育與文化交流的考察活動。作為中老合作在文化教育領域的重要平台,這裏正以紮實的發展成果,體現着兩國攜手共進的務實合作。
一、起步雖晚,發展迅猛築體系
通過老撾外交俱樂部 (Lao Diplomatic Club) 總裁 Sayakane SISOUVONG 大使和孔子學院老方院長李建民博士的介紹,團員除了了解老撾重要歷史外,對孔子學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老撾漢語教育起步於二十世紀末,相比其他國家起步較晚。但在中老兩國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勢頭迅猛。2003 年,老撾國立大學文學院設立中文系,為漢語教育在老撾扎根打下基礎;2010 年,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掛牌,此後,多個孔子課堂與教學點陸續開設,形成了全面覆蓋的漢語學習網絡。如今,本科專業與興趣班相輔相成,為不同需求的學習者打開漢語學習大門,構建起完善的漢語教育體系。
二、報名火爆,全民參與顯熱度
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文課程報名場景,成為當地一道獨特風景線,堪稱其發展中的一大亮點。老撾孔子學院院長李建民透露,每一期中文班招生時,不僅出現學員通宵排隊等候的盛況,網上報名通道開啟後,3000 個名額更在一秒內被搶空,足見漢語學習在老撾的超高人氣。

這一現象既體現了老撾民眾對漢語及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也反映出漢語能力在當地職場中的實際價值。上圖中通宵排隊的首位學員是一位 60 多歲的中老鐵路清潔工,因所在公司推出激勵政策,員工若能通過孔子學院的中文學習並考取基礎合格證書,即可獲得加薪,這位清潔工便積極加入了中文學習的行列,成為報名熱潮中的生動縮影。
三、突破創新,碩士教育樹里程碑
值得關注的是,明年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將實現歷史性突破,成為全球首個能頒授碩士學位的孔子學院。這不僅是老撾漢語教育邁向高等學歷教育新階段的標誌,更將為中老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跨國項目,以及老撾公安部、國防部等政府部門輸送高層次雙語人才,為中老合作的深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多年來,孔子學院已為中老合作項目培養了大量優秀漢語人才,在中老鐵路建設運營、高速公路施工維護等項目中,隨處可見從孔子學院走出的學員身影,他們用流利的漢語和專業技能,架起中老溝通合作的橋樑。

四、文化交融,活動多元促相通
漢語興趣班學制三年,細分為六個學期。學員完成學業後,不僅能考取 SK4 級證書,具備流利漢語交流能力,還將獲得結業證書。作為非盈利機構,其學費十分親民,每學期僅約 400 元,還包含制服和學習材料費用,極大降低了學習門檻。學員年齡從 13 歲的青春少年到 60 多歲的長者,跨度極大,其中專門面向公職人員的 「領導班」,更體現了漢語在老撾社會的廣泛影響力。
此外,興趣班每年精心組織約26場文化活動,涵蓋書法、配音等,民眾可通過 Facebook 關注參與,在歡樂中感受漢語和中華文化的魅力。仁濟醫院第二中學的劉俊豪同學表示,經與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交流,深切感受到漢語的普及與全球化趨勢,其在東南亞的發展潛力顯著。

中老在漢語教育領域的合作,不僅提升了老撾民眾的漢語水平,更促進了兩國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從最初的艱難起步到如今的蓬勃發展,孔子學院見證着中老兩國攜手共進的堅定步伐,也為兩國未來更廣泛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