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輝
中國「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中國以預計超過35萬億元的經濟增量、5.5%的年均增速和30%的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向世界遞交了一份沉甸甸的發展答卷。這份成績單不僅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更凸顯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制度型開放成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啟示。
過去四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86.4%,最終消費貢獻率較「十三五」提升8.6個百分點,印證了14億人口超大市場的巨大潛力。從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到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樑八柱」建設,從5800萬戶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到外商直接投資超「十三五」總額,中國正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種以內需為戰略基點的轉型,為香港專業服務業和商貿物流提供了廣闊腹地。
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縮減至29項、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等舉措,持續釋放制度型開放紅利。外商投資企業貢獻全國三分之一進出口、四分之一工業增加值的數據,印證了中國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應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在人民幣國際化、跨境金融創新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十四五」期間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0萬億元,香港可在金融科技、跨境數據流動等方面探索制度創新。
面對2025年即將啟動的「十五五」規劃,香港特區政府應主動作為:其一,深化與前海、橫琴等重大平台的規則銜接,在專業服務、知識產權貿易等領域爭取先行先試;其二,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河套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其三,優化青年發展政策,通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等舉措,培養熟悉國家發展戰略的新生代人才。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交匯點,香港既要鞏固傳統優勢,更要培育新質生產力。當內地經濟總量邁向140萬億元新台階,香港唯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方能續寫「東方之珠」的輝煌篇章。這既是國家發展賦予的歷史機遇,更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由之路。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