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鍾佩欣)為紀念抗日戰爭暨台灣光復80周年,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橫琴海峽兩岸青年文化交流中心、台灣光復紀念協會、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將於8月在澳門舉行《馬關之殤:台灣軍民孤島抗日的悲壯史詩》圖片、史料、書畫展及學術交流論壇,並舉行宣傳片開機儀式,以及25集大型電視連續劇《馬關之殤》啟動儀式,旨在以長視頻形式還原1895年的台灣抗日史實,形成「展覽+影視+學術」的傳播矩陣。
從1895年的血書明志,到1945年的山河重光,台灣軍民以孤島抗日的壯舉,詮釋「寸土不讓、雖死猶生」的民族氣節。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張宗真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同胞在1895年至1945年期間,抗擊日本殖民統治的戰爭中共犧牲六十五萬軍民,佔台灣當時人口的11.4%。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瀋陽打響了抗日第一槍。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掀起了全民族團結抗日的偉大鬥爭。這場艱苦卓絕的抗戰持續了14年,中國最終以傷亡3500萬軍民的巨大犧牲,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收回台灣。對於當前台灣另一股勢力正推行「去中國化」,刻意掩蓋台灣抗戰史,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張宗真強調:「血淚寫就的歷史,必須代代相傳!忘記過去,就是背叛未來。」
結合「線上+線下」注重年輕化

為了更好推廣活動,主辦方今次突破傳統展覽模式,結合「線下+線上」傳播形式推廣。線下以畫展、學術論壇等呈現1895年的台灣抗日歷程;同時注重年輕化表達方式,透過線上短視頻、自媒體拆解歷史細節,籌備申辦「網上博物館」等;期望透過澳門平台將台灣抗戰歷史真相告知大眾,尤其是台灣年輕人,促使他們銘記歷史,傳承民族精神;同時喚起台灣社會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提升青年世代的歷史認知,為強化中華文化韌性與推動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澳門中華文化促進會專注於台灣的文化合作與青年交流,張宗真表示,今年初曾邀請台灣青年團到澳門、橫琴、廣東等地交流,讓台灣青年了解大陸和澳門的變化,體悟國家和民族強盛的重要性。張宗真認為,兩岸四地青年歷史教育文化相當重要,中國歷史不能被忘記。
借助影視創作與青年交流
今次活動更期望借助影視創作與青年交流啟動「家國情懷」的文化基因,張宗真強調,在「台獨」勢力猖獗,並盡一切手段去中國化、去歷史化、掩蓋台灣抗日史、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今天,發揮澳門獨特優勢,傳播真相,弘揚偉大的愛國精神,服務國家對台戰略顯得尤為重要。「國恨家仇,刻骨銘心不敢忘。忠魂烈魄,勵精圖治振中華。」張宗真希望,兩岸抗日英烈的在精神之光,能照亮台灣回歸祖國懷抱的康莊大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