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朱燁 北京報道)據報道,白宮新聞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7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說,特朗普計劃簽署行政令,延長「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將實施時間從7月9日推遲到8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7日表示,將從8月1日起分別對來自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
特朗普在自己創立的「真實社交」網站上陸續發布了他寫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南非、老撾、緬甸、突尼斯、波黑、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塞爾維亞、柬埔寨、泰國等14國領導人的信函,闡述徵稅理由,並表示新關稅將不包括其他行業關稅。
根據這些信的內容,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突尼斯、哈薩克斯坦將被徵收25%的關稅,南非和波黑將被徵收30%的關稅,印度尼西亞將被徵收32%的關稅,塞爾維亞和孟加拉國將被徵收35%的關稅,泰國和柬埔寨將被徵收36%的關稅,老撾和緬甸則面臨高達40%的關稅。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對大公文匯指出,特朗普這一輪將「對等關稅」暫停期延長三周,並給14國領導人發出信函,稱8月開始實施新關稅,一系列舉動都是談判的一種手段。根據目前透露出的信息,上述關稅調整與中國沒有直接關聯。因為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中美間也已經達成協議框架,相關細節是否要擴展還需單獨處理。尤其是特朗普釋放出今年年底前或許會訪華的信息,若成行,可以預期將有不少美國企業家隨團來華,屆時中美雙方不排除會有簽署合作大單的希望。因此,本輪的新關稅內容並不針對中國。
不過,王勇提醒,在被特朗普發出貿易威脅的14個國家中,有不少都與中國有着密切的經貿關係,甚至是所謂的「第三方」國家——轉口美國的出口國。他認為,美國或會通過對第三方國家施壓的方式,從而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形成圍堵。「雖然如此作為對美國而言,好處不大,但卻是能夠換取關稅或非關稅領域讓步的一種途徑。因此,中國也應對此提起警惕。」王勇說。
王勇提到,特朗普將信函發出時間改為7月7日,有分析認為特朗普之所以要推遲48小時,是為了能在周二亞洲市場開盤前釋放消息,從而引發亞洲金融市場的震動,讓外界看到美國關稅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影響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正在持續施壓,但美國和多國的貿易談判依舊毫無進展。
關於美國與其他多國的談判情況,王勇在頭條號上梳理分析稱,日本首相曾在7月6日公開表示,不會輕易妥協,歐盟方面也態度強硬,聲稱已為談判破裂做好準備。此外,美國和加拿大、韓國等國家的協商也進展緩慢。雖然印度與美方此前達成臨時貿易協議,但在包括農業,汽車行業等關鍵問題上卻和美方存在嚴重分歧,讓美印談判陷入僵局。不僅如此,印度還計劃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其強硬立場無疑打了美方的臉,也讓國際社會更加清楚地意識到,美國「關稅大棒」的威力正在逐步減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