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尋求在人工智能(AI)領域與中國競爭,試圖保持美國領先地位,不過AI行業的電力需求激增,令美國陳舊的能源系統和電網面臨巨大壓力。路透社日前引述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準備簽署系列行政命令,透過支持新的電力項目,大幅增加美國能源供應,推動美國AI行業擴張,維持AI競賽。

報道引述電力行業諮詢公司Grid Strategies估計,從2024年到2029年,美國電力需求的增速,預計是2022年預測值的5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上月的最新報告也顯示,到2035年,美國AI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可能較現時增長30倍以上。但與此同時,美國發電設施和供電設施建設進度緩慢,電力需求激增已令現有輸電基礎設施出現超負荷運轉問題。

擬降低發電設施接入電網難度

路透社報道,美國政府將發布一項AI行動計劃,降低發電設施接入電網難度。當局會籌組專業團隊選取質素更高、運作更成熟的電力項目,提高其接入電網名單的優先權。當局還計劃開放國防部或內政部管理的土地,建設AI行業所需數據中心,並向科企發放全美同行的許可證,簡化建設數據中心許可程序,企業無需逐個州份申請許可。

報道指出,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立即將與中國的「AI競賽」列為優先事項,加強能源基建是支撐AI產業的關鍵。上任首日,特朗普便宣布美國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要求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煤炭和關鍵礦物開採的監管,並建造新的天然氣發電廠和核電站。

德勤估計,去年設於美國國內的數據中心,合計消耗約33吉瓦能源,其中AI設施佔約4吉瓦。預計到2035年,美國數據中心每年消耗的電力將達到176吉瓦,其中AI數據中心的消耗佔比料超過70%。相較科企擴建數據中心通常需時數年,受美國各州繁複的審核機制阻礙,沒有現有設施合約的天然氣發電廠項目,往往需要至少10年時間才能投入使用。

關稅政策影響基建建設進度

英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Register也分析,供應鏈問題會制約美國能源企業和大型科企。單是建設發電廠和電網,美國就需進口大量關鍵零部件。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推高包括鋼鐵、鋁材和銅製品等原材料的成本,變相影響美國電力基建的建設進度。

德勤最後在報告中指出,美國電力公司的擴建和改造都面臨眾多困難,電力供應不足、電網容量限制,均會阻礙美國科企長遠發展AI技術,最終或會危及美國的領先地位。保證AI領域的基建,如今已經關乎美國的競爭力。

能源集團巨資為數據庫供電 成本轉嫁消費者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能源公司正投入創紀錄的資金,建造發電廠和輸電線路,以滿足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引發人們對這些成本可能轉嫁給消費者的擔憂。

據投資銀行Jefferies預測,今年美國公用事業資本支出預計將達到2,121億美元(約1.66萬億港元),按年大增22.3%,與10年前相比增幅更達129%。預計2027年投資額將達到創紀錄的2,281億美元(約1.79萬億港元)。Jefferies電力公用事業和清潔能源分析師史密斯表示,企業正投資發電和輸電,以實現經濟再工業化。「在過去數十年裏,我們看到新投資相對匱乏。現在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轉變,隨着加快興建數據中心,應會出現急劇上升。」

消費者權益組織或介入

雖然數據中心的增長可能推動經濟繁榮,但全美各地的企業、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都意識到,建立支援人工智能(AI)的基礎設施需要巨額資金,同時也要平衡防止消費者電費上漲的壓力。若數據中心將成本轉嫁給家庭和小型企業,他們的擴張計劃可能會面臨反對。

巴克萊美國電力和公用事業分析師坎帕內拉稱,自疫情以來,消費者能源賬單按年增長約10%。「總有一天,政界人士、消費者權益倡導者和監管機構等利益相關者,會希望介入並解決這問題。」顧問公司ICF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美國電力需求將較2023年水平增長25%,到2050年將增長78%,居民的電費價格料將上漲15%至40%。

能源業高層:美電網落後拖累AI競爭力

烏克蘭裔美國企業家、能源開發商Invenergy行政總裁波爾斯基警告,若美國不緊急對陳舊的輸電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便可能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競賽中落後。

波爾斯基的公司正準備動工建造一條逾1,280公里長的高壓輸電線路,該線路旨在將5吉瓦電力(相當於5座核反應器的發電量),從堪薩斯州輸送到美國東部,連接多個區域電網,為數據中心和製造業供電。他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發布行政命令,顯示美國面臨能源緊急狀況,「我確實認為這是緊急情況,因建設相關設施非常困難。」

波爾斯基還稱必須與時間競賽,「我們沒有數十年時間來解決這問題,我們只有數年時間。」他認為能源基礎設施開發商,需得到與富豪馬斯克的太空項目同等程度的聯邦支持,強調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類似國家高速公路系統的國家輸電管理機構,來建設高壓輸電線路。

科企高價「搶電」炒高成本 歐美冶煉業難回流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美冶煉企業的高層表示,居高不下的電力成本,加上與科技巨頭爭奪電力資源的激烈競爭,正妨礙產業擴張的努力,亦阻礙美歐政策制訂者吸引冶煉業回流。

近年來美國和歐盟都向各自的金屬冶煉、加工和開採計劃投入大量資金。但一些企業高層透露,需更多支援才能讓冶煉和加工產業獲利。他們特別指出,硅谷科企正推高美國的電力成本。

鋁業巨頭挪威海德魯的財務總監克里斯多福森指出,電力成本約佔鋁冶煉成本三分之一,因此「決定你在哪裏建冶煉廠的最重要因素,是能否獲得長期、具有競爭力的電價」。他表示,美國的冶煉廠正與科技巨頭爭奪電力合同,但後者願意為數據中心支付遠高於市場價的電價,用於建立支撐人工智能(AI)革命的數據中心,直言「科技巨頭願意支付的價格,遠高於鋁業這樣的傳統行業」。

科企出價高逾1倍

一名礦業資深人士將這種競爭,比喻為「美國鋁業與Google之間的對抗」。冶煉是一個高耗能的金屬加工環節,其產品對能源、國防、科技等領域尤其重要。根據美國鋁業協會的數據,冶煉廠通常需簽訂長期合同,電價約為每兆瓦時40美元(約313港元),但科企下單的電力協議價格,往往能達到每兆瓦時100美元(約785港元)甚至更高。能源顧問機構伍德麥肯茲表示,大負載用戶仍願意支付溢價以確保供電,並預計美國電價將持續上漲。市場研究機構CRU高級鋁業分析師阿歷斯也認為,美國數據中心的激增,將加劇對有限輸電能力的爭奪,進一步推高電價。

儘管美國電價仍低於歐洲,但根據海德魯提供的數據,美國去年平均電價幾乎是加拿大的兩倍,也明顯高於挪威。鋅鉛冶煉公司Nyrstar行政總裁詹森表示,許多西方冶煉廠目前只能勉強維持營運,「我們需要的是具競爭力的電價,這一點至關重要,歐洲的電價尤其高」。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