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綠色發展」論壇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樂認為,「AI+綠色」是驅動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的新引擎。 香港文匯報記者向芸 攝

香港文匯報訊(黃鋒、向芸 貴陽報道)「如果說以ChatGPT、DeepSeek等為代表的基礎模型是接受了通識教育的『本科生』,那麼我們希望把這個『本科生』培養為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業的『研究生』,慢慢變成『博士生』『教授』,甚至是『院士』。」7月6日,在「AI+綠色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生態環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徐明這樣暢想着人工智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

作為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主題論壇之一,該論壇邀請國內AI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200餘人齊聚,共同探索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路徑,充分釋放AI對綠色發展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

徐明表示,清華大學的天工AI並不是一個自研的大模型,而是在現有大模型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應用,是「基礎模型+RAG(檢索增強生成)+專業知識+應用」的成果,好比給基礎模型提供「小抄」,幫基礎模型更好地回答專業問題。「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我們為基礎模型提供學術期刊、智庫報告、國際專利、標準、教材等無窮無盡專業知識,每一次要回答專業問題時,都可以在大量的知識裏找到相應的答案,而不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或是『給一些虛假參考文獻』。」

構建響應生態需求環境大模型

在徐明看來,AI在專業領域的具體落地應用要經過四個層次——「我知道、我幫你、我來幹、我來管」,即目前比較成熟的聊天問答、正在成熟的個人助理、處於研究前沿的智能體以及作為未來願景的世界模型。他以大企業都需要的ESG報告為例闡釋了人工智能在專業領域的應用,「ESG報告需要符合一些國際標準或要求,200多頁的報告用人工進行分析,兩個員工需要幹一個月,而我們的人工智能工具只花了10分鐘到15分鐘。」

徐明展望說,如果未來讓人工智能真正像人類一樣思考,理解環境系統運行的抽象規律,並能自主管理環境系統,就可能構建起環境系統的「世界模型」。他期待環境領域的科研人員和行業專家匯聚力量,構建響應生態需求的環境大模型社區。

三方面建AI智能技術普惠路徑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樂認為,「AI+綠色」是驅動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的新引擎。目前該院的成果已在能源智能體、空間治理智能體等方面實現落地應用。比如跟頭部企業合作構建了光伏場站的無人智慧運維系統,空、天、人、機構建一體化的區域協同,在降本增效的同時平衡到綠色能源發展。又比如在監測環境、地質方面,跟北京大學、中國鐵塔一起,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場景打造了一個具備「感知-認知-推理-交互」能力的空間治理智能體,實現事件識別精度提升20%、預警處置效率提升50%。

董樂還在現場提出了建立智能技術普惠的路徑,一方面,聯合行業標杆企業,共建全球智能科技聯合實驗室,研發嚴肅、可信智能體;另一方面,倡導行業場景進一步開發,推動重點領域突破,實現AI普惠應用,形成蓬勃發展、有韌性的智能生態;最後,建立「綠色數字絲綢之路」創新走廊,通過上合組織、南南合作,推動綠色智能惠及全球。

論壇上,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宏作人工智能產業推介,並聚焦政府、民生、產業三大領域,發布了20項極具潛力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機會清單。值得注意的是,論壇期間共達成合作項目17個,簽約意向金額20.9億元。其中,10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進行現場簽約,涵蓋AI賦能與綠色發展兩大核心領域,充分體現了技術創新與生態保護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