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濰坊新青年音樂節,3萬+樂迷共赴現場。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冶)7月5日,吉林與山東,兩省聯動、雙向奔赴。在吉林長春,新民大街煥新開街,百年風華重返城市舞台;在山東濰坊,由新青年音樂節發起的夏日狂歡熱力唱響,3萬+樂迷共赴現場。街與節共振、南北共鳴,兩地盛事在同一時刻交相輝映,共同回應國家「向北開放」戰略下的文化號召,也為中國北方文旅融合創新探索了全新路徑。

長春新民大街開街,現場遊客絡繹不絕。

在新時代語境下,文化正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與關鍵軟實力。作為吉林重點打造的城市文旅新地標,新民大街承載着歷史與未來的文化厚度。而通過與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新青年音樂節跨界聯動,吉林選擇以更青春、更創意的姿態,講述「向北」的當代表達——這不僅是一次文化內容的創新嘗試,更是一次關於「城市精神」與「青年共鳴」的深層對話。

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一街藏古今,一節聯東西

「向北」精神跨越時間與空間,共鳴青年心靈

歷史建築是時間的化石,也是記憶的容器。總長1445米的新民大街,作為吉林省唯一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街區,不僅承載着抗戰時期的紅色記憶,也見證了北國春城的發展變遷。此次煥新歸來,在「保護優先、文化引領」的原則指導下,新民大街完成了城市肌理與文化氣質的全面升級,成為新時代城市文化復興的樣板工程。

樂迷拿着「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標語拍照打卡。

煥新後的新民大街,通過口袋公園、帶狀廣場、慢行系統等空間布局,構建出更具體驗感的城市文化場域。開街當日,街區共設14處靜態演繹點,推出包括交響樂、街頭樂隊、默劇、傳統戲曲、魔術等上百場演出,營造出市民與遊客共賞、共享、共創的開放式文化體驗。

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濰坊新青年音樂節現場,吉林文旅元素以高頻出現:創意打卡牆、沉浸式布景、循環播放的宣傳片……歷史街區的「厚重」與音樂節現場的「青春熱浪」在此無縫融合。正如來自山東大學的學生時浩然所言:「聽說長春有一條『藏着一個世紀』的街,很想去看看。歷史街區+音樂節的組合很新鮮,也很吸引人。」

山東濰坊新青年音樂節現場長春新民宣傳片循環播放。

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這一文化場域的聯動中,看見了屬於自己的參與方式——他們或手持「來長春邂逅22°的夏天」標語拍照打卡,或主動在展區合影互動,一座城市的文化熱情,正在青年群體中「自來水」式傳播。

讓城市發光 讓熱愛成群

吉林文旅「向北音樂節」打造中國青年文化IP新樣本

當熱愛隨鼓點奔涌,當青春隨旋律碰撞,屬於年輕人的盛宴就此點燃。

7月5日,2025濰坊·新青年音樂節在浮煙山國際風箏放飛場熱力開唱。

超強陣容、雙舞台設置、多元曲風的碰撞,為全國樂迷奉獻了一場以「音樂扎根,熱愛生長」為主題的夏日狂歡。搖滾、電子、民謠……不同風格在現場縱情交織,形成屬於新一代青年的文化共鳴。而這場音樂盛宴,也為「新青年音樂節」注入了新的內涵與舞台。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音樂節,這種氛圍讓我着迷,彷彿一下子回到了青春年少。」來自河北廊坊的王正濤隨着音樂的節奏搖擺,「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剛才在音樂節轉場時,看到新青年音樂節和向北音樂節聯名,也看了向北音樂節的宣傳視頻,它的舞台和場景布置都很吸引我。如果九月有時間,我一定和朋友們去長春感受向北音樂節的氛圍。」

據悉,此次吉林亮相山東,不僅是兩省之間文旅的聯動,也標誌着「向北音樂節」2025戰略的正式啟動。以「讓熱愛成群,讓城市發光」為願景,吉林省計劃聯動全國多地,構建「音樂+城市」的跨區域文化聯盟,並拓展「電影+城市」「非遺+城市」「青年+城市」等更多融合路徑,真正讓文化成為鏈接城市與青年的共創平台。

「我們希望通過音樂這一全球通用的文化語言,搭建吉林與全國乃至世界的文旅橋樑。」向北音樂節主理人王斯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向北音樂節將以吉林為起點,逐步打造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旗艦平台,實現城市品牌、青年文化、國際傳播的協同突破。」

當晚,無人機表演將「新青年音樂節×向北音樂節」字樣與「9月13—14日 一路向北 長春見」的標語投射至濰坊夜空,引發全場震撼,也成為本屆音樂節最具話題性的高光瞬間。

無人機表演將「9月13—14日 一路向北 長春見」的標語投射至濰坊夜空。

城市精神的時代轉譯

以青年之名,把吉林講給世界聽

在新時代的語境中,「向北」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成為一種文化姿態與戰略方向。

從新民大街的歷史傳承,到濰坊音樂節的青年表達,吉林正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回應「向北開放」的國家戰略,並在文化領域中持續發出來自北方的時代之聲。

吉林,正在用青春的方式,講述厚重的故事;用城市的熱情,擁抱世界的目光。

從百年老街到青年音樂,歷史與現代、城市與人群,在此交匯。

出發吧,循着歌聲,向北——聽見未來。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