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希機械人創辦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湯啟宇介紹HandTasker如何幫助中風患者。香港文匯報記者岑健樂 攝
●Hopebotics最新推出XoMuscle智能肌肉訓練器,將BCI技術擴展至上下肢訓練。

港醫健科研創新成果豐碩 業界聚焦「出海」迎「一帶一路」機遇

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正為醫療健康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造福全城。其中,中風復康治療因涉及神經重塑與肢體功能重建,一直是醫學界的重大挑戰。如今,香港中文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將腦機界面(BCI)技術應用於復康設備,讓患者僅需「想像動作」,即可驅動機械手進行訓練,大幅提升康復效率。這項突破不僅重新定義了神經康復治療,更為患者帶來了重獲生活自主權的希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健樂

中風是香港常見的致命疾病之一,患者即使倖存,也常伴隨肢體活動障礙,如手部無力、行走困難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傳統復康治療依賴物理治療師一對一指導,不僅耗時,效果亦受限於患者的參與度與訓練頻率。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湯啟宇與外科學系教授李崢聯手博士生團隊,創立樂希機械人(Hopebotics),專注研發智能軟體可穿戴設備,結合AI與BCI技術,為中風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個人化的復康方案。

神經反饋迴路協助精細訓練

據湯啟宇介紹,公司致力於為中風康復者提供最新的軟體可穿戴產品,可提供康復、日常生活援助和社交功能,藉以改善老年人和殘疾人士的生活質量。其中,公司最新研發的關節輔助產品XoBrace為一項醫療級應用,專為老年關節退化及運動防護需求設計,旨在通過智能仿生技術,為用戶提供動態支撐與保護,藉以協助中風患者進行復康治療,恢復他們的活動能力,應對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同時創新氣囊設計可為健康人士提供運動關節保護,減少膝蓋衝擊。

在早前香港貿易發展局(HKTDC)主辦的「國際醫療與健康展」上,Hopebotics展示三項創新產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andTasker機械復康手。

這款設備利用腦電波(EEG)信號解讀技術,讓中風患者僅需「想像動作」即可驅動機械手進行精細訓練,如「想像」抓握、伸展等動作,機械手便會同步執行相應動作,建立「所想即所動」的神經反饋迴路。

傳統復康需要患者反覆練習,但若大腦與肌肉之間的神經連結受損,訓練效果往往有限。而根據科研團體介紹,BCI技術能直接捕捉患者的運動意圖,即時給予對應的肌肉刺激,加速神經重塑過程。除手部復康,Hopebotics最新推出XoMuscle智能肌肉訓練器,將BCI技術擴展至上下肢訓練。當患者嘗試想像抬腿或舉手時,設備會透過電刺激激活對應肌肉群,強化大腦與肌肉之間的連結。這種訓練模式特別適合中風後行走困難的患者,能有效提升平衡力與肌肉控制能力。

智能氣囊動態支撐

用家行走更輕鬆

許多中風患者因肌肉無力,行走時膝蓋容易不穩甚至跌倒,而展會上全球首發的XoBrace軟體打氣關節,則是針對膝關節退化或術後復康的創新設計。XoBrace能動態感應用戶的姿勢變化,提供適切的支撐,讓復康訓練更安全有效。其採用智能氣囊技術,可根據用戶的動作即時調整支撐力度,既能協助中風患者改善步態,也能為健康人士提供運動時的關節保護,減少膝蓋負荷。

Hopebotics的技術核心在於結合腦機界面與AI算法,使每一次訓練都能產生數據,供醫護人員評估康復進度。例如,系統可記錄患者的肌肉激活模式、動作完成度等,並透過機器學習優化訓練方案,實現真正的「個人化復康」。

目前,Hopebotics已與20多個本地中風協會及復康中心合作,進行臨床測試與培訓。其技術不僅能減輕醫療系統的人力負擔,更關鍵的是提升患者的訓練動機—傳統復康枯燥且進展緩慢,而意念控制技術讓患者能即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