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企業經營困難情況正席捲各行各業,亦有個別承載著港人集體記憶的老字號相繼落幕,數以千計的員工被迫加入失業大軍。香港工程裝飾商會會長、工程界社促會副主席呂迪祈表示,這場結業潮不僅反映了香港經濟轉型的陣痛,更暴露出勞動力市場的深層次矛盾——某些行業萎縮釋放的人力資源,卻無法滿足另一些行業的迫切需求,特別是工程及建造業正面臨的嚴重人才短缺。
細究這場結業潮,不難發現其背後的多重成因。經濟復甦步伐緩慢、經營成本持續高企、消費模式快速轉變,都在加速傳統行業的洗牌。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被裁減的員工多數來自零售、餐飲等服務業,他們的專業技能與工程、地盤等技術工種的要求存在明顯落差,導致香港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一個弔詭的現象:一方面是高失業率,另一方面卻是關鍵行業的人才荒。
呂迪祈指,這種結構性矛盾在香港特殊的人口背景下更顯嚴峻。近年來,DSE考生人數僅維持在約5萬人左右,與十年前會考時期逾10萬人的規模相比,年輕勞動力的供應已大幅萎縮。與此同時,香港的基建發展卻進入高峰期,由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交椅洲填海工程、各類公營房屋項目等大型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對建築工人和工程師的需求只會與日俱增。若不能及時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工程延誤、成本飆升將在所難免。
引入外勞 但仍須保障本地工人
面對這一困局,合理引入外勞已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務實選擇。事實上,政府近年已逐步放寬建造業外勞的申請門檻,但社會上對於外勞可能影響本地就業的憂慮仍然存在。要平衡這兩方面的考量,關鍵在於制定精準而完善的政策框架。首先,外勞輸入應當嚴格針對真正短缺的技術工種,如紮鐵工、混凝土工等設立獨立配額,按項目需求靈活調整,而非全面開放,劃一限額。更重要的是,外勞政策應當與本地人才培養相結合,例如要求企業每引進一名外勞,就必須承諾培訓一定數量的本地工人,從而逐步增強本港人才的競爭力。
呂迪祈認為,企業結業潮與工程業人才荒,表面上看是兩個獨立的經濟現象,實則反映了香港勞動力市場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在這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香港既需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引入外勞解燃眉之急,更要有長遠眼光來培育本地人才。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保持優勢,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