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仕珍 青海報道)在青海湖畔,一種體型小巧、毛色金黃的生靈正書寫着生態保護的奇跡——它們就是被譽為「高原精靈」的普氏原羚。7月1日,記者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中外媒體採訪團走進青海湖畔,了解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普氏原羚作為極度瀕危的中國特有物種,其保護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國際影響力,可以實現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更好發展。」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陳德輝說。據了解,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普氏原羚的種群數量已突破3400隻,青海湖環湖地區也亦成為普氏原羚在地球上最後的、唯一的家園。
中國特有極度瀕危的高原精靈
普氏原羚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極度瀕危」的有蹄類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之一。據介紹,普氏原羚體型纖細,四肢修長,善於奔跑,臀部有醒目的、心形的「純白色臀斑」,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種,以及研究動物適應高寒環境、物種進化的重要對象。

「普氏原羚有着獨特的生活習性,它們生性機警,遇人類活動便迅速轉移。」陳德輝介紹,普氏原羚曾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北,如今卻僅存於青海湖,成為該區域生態系統的標誌性旗艦物種。據介紹,每年11—12月,普氏原羚進入發情期,妊娠期約170天,其活動範圍固定在約200平方公里的區域。「它們就如同『草原上的大熊貓』,通過對它們的保護,其棲息地支撐的泛生物種也得以受益,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科技與人文雙重守護助種群壯大
儘管如今普氏原羚的種群數量已突破3400隻,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普氏原羚一度被認為僅存150隻左右。多年來,青海省通過科技與人文的雙重守護,漸漸讓這一物種發展壯大。
走進位於青海湖畔的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十幾隻被救護的普氏原羚正在草地裏「撒歡」。見記者一行人到來,它們機警地迅速朝遠處跑去。
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中心是普氏原羚保護、救助、研究、繁育及開展生物多樣保護研究和科普研學的機構。「最初我們隻接收了2隻需要受助的普氏原羚,但如今已達到80餘隻的規模。」據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普氏原羚,科研團隊通過無人機監測、人工觀測與棲息地固定探頭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其生活習性與繁殖規律;同時將網圍欄高度降低,增加種群交流,促進基因流動;並建立人工救護繁育基地,通過譜系管理優化基因,逐步實現野化放歸。
與此同時,當地牧民的保護意識也成為保護普氏原羚的關鍵力量。據介紹,在人蓄衝突中,當地牧民主動配合為普氏原羚讓出草場,不再驅趕;當發現受傷或迷路個體時,環湖群眾會及時聯繫保護機構。正是這種「政府主導、科研支撐、民眾參與」的模式,讓普氏原羚數量實現了大幅增長,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科學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並行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將人工研究與野外放歸結合。」陳德輝說,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將承擔更系統的科學研究,做好譜系管理,保護遺傳物種多樣性。對於野化放歸的問題,陳德輝表示,放歸需要有合適的水源和重組的草場,目前基本放歸在牧民草場區域,老百姓已經形成了保護共識。
他並表示,未來還會開展一系列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工作,做好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讓更多的人了解普氏原羚,共同保護普氏原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