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冶)昔日王朝的輝煌如何穿越千年,轉化為當代的文化消費?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址群中,伴隨歷史塵埃落定的,不只是斷壁殘垣與壁畫石棺,更是高句麗文化作為IP在當代的活化與煥新。
近年來,伴隨「國潮」文化熱與對文化自信的持續升溫,高句麗,這一橫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承載多民族融合與遷徙歷史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悄然成為中國東北文旅產業賽道的黑馬。曾被視作冷門考古符號的「丸都山城」「五女峰」「將軍墳」「好太王碑」,如今已然成為年輕人「打卡」熱地、社交平台上的「文化頂流」。

歷史沉浮:集安見證高句麗王朝425年興衰
高句麗自公元前37年建國起,至668年滅亡,歷經705年。其中425年間,有19位國王將都城設於今集安一帶。
據《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高句麗,為「夫餘別種」。其初立政權於鴨綠江流域,後遷都至國內城(今集安),逐步發展為一支在中原、百濟、新羅之間縱橫捭闔的強大政權。集安遺留的大量王陵與宮城遺蹟,不僅是歷史實證,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矗立於鴨綠江畔的好太王碑,高6.39米、重約37噸,被譽為「東方的羅塞塔石碑」,其碑文以漢字刻寫高句麗疆域、戰績與君王德政;將軍墳恢弘大氣,被稱為「東方金字塔」;丸都山城與數百座貴族墓葬群,更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考古學者看來,集安的文化層累厚重複雜,既見中原王朝制度輸入的軌跡,又有北方遊牧文化的遺存,也顯現出鮮明的本土王權禮制建構。這種「多元互嵌」的文明譜系,也正是今日中國所強調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理論的鮮明實證。
申遺21年:從考古發掘到文化建設樣本
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着這一東北亞古文明進入國際學術與文化視野。21年來,隨着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與文物保護制度的不斷健全,集安從「冷門遺址」逐步躍升為中國東部邊境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樣本。
申遺成功之初,集安市年遊客量僅33.6萬人,旅遊收入約0.8億元。而截至2023年,全市接待遊客突破3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51億元,分別較2004年增長793%與6275%。今年端午節期間,「高句麗一日遊」旅遊套餐同比增長18.3%。
與此同時,文物保護工作也持續推進。集安市運用科技手段賦能文物保護工作,建立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和平台,對世界文化遺產點24小時視頻監控,常態化監測遺址變形、墓室微環境、區域環境等指標,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堅實數據支撐,對集安市17座高句麗壁畫墓進行了數字三維重建,以期未來能夠兼顧好保護與展示功能,持續提高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硬實力」。
遺址活化:「石頭會說話」的新時代表達
「讓文物開口,讓遺址說話。」集安市文化活化的關鍵詞,已從「保存」走向「傳播」,從「專業」走向「公眾」。
近年來,集安市着力打造「城市即景區」的旅遊發展模式,通過打通「王城—山城—王陵」三大遺產節點,構建以歷史文化為主軸的全域旅遊格局。基於此,2024年,集安市遊客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是)集旅遊諮詢、票務服務、休閒購物等多功能於一體。遊客可以在這裏獲取高句麗景區的開放時間、遊覽路線、門票價格等信息,並一站式購買各個景區的門票和高句麗元素的文創產品。可一路遊覽遺址群落、博物館展陳、文創空間與演藝劇場,實現一站式沉浸體驗。
自2024年9月11日集安遊客服務中心投入使用以來,短短數月接待遊客1.2萬人次,雖國際遊客比例仍低,但韓國、日本等地的文化興趣團已開始「組團探源」。

文創+演藝:從「遺址經濟」到「體驗消費」
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僅在於記憶的延續,更在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激發新的活力。在集安,高句麗文化IP正以文創與演藝為兩翼,完成從「歷史資產」到「體驗消費」的價值躍遷。
在集安的文創商店,可以看到一系列頗具設計感的產品整齊陳列:鎏金馬鐙造型的銅器擺件、三足烏冰箱貼、人形車轄文物、獸面紋瓦冰箱貼、長壽王陵紀念幣、丸都山城、東方金字塔文創雪糕、手把金磚黃銅器、印有高句麗壁畫圖案的絲巾、拓印套裝等,或樸拙古雅或活潑可愛,不少遊客一邊翻閱說明卡片,一邊驚嘆:「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好看。」
高句麗文物景區遊客中心主任劉俊龍介紹:「我們基本上是每月上新一次,目前已經開發出200多款高句麗文創產品,設計靈感全部來自本地出土的高句麗文物和遺址。」在產品設計上,團隊堅持「歷史真實+創意表達」的原則。例如,一款銅質小擺件,靈感源自高句麗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馬凳,寓意「步步登高」;又如源自高句麗壁畫中象徵太陽神祇的三足烏,則被巧妙轉化為冰箱貼和胸針,兼具民族符號感與大眾可接受度。
最受歡迎的兩款明星產品——「手把金磚」與「三足烏」,已成為遊客的「必買清單」。「手把金磚」由黃銅鍛造,手感厚實,側面雕刻「平安」「登科」「富貴」等吉祥語,深受遊客青睞;而「三足烏」則是集安市市標,以其鮮明的地域文化象徵性,在各類產品中表現亮眼,成為遊客「必買」手信。
除了文創商品,「演藝+節慶+夜遊」的場景體驗也在同步推進。舞台劇音舞詩畫《夢縈高句麗》也已經成為已成為高頻打卡項目,講述了兩千多年前,高句麗這一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於這片土地繁衍生息,並在集安建都長達 425 年的崢嶸歲月。他們金戈鐵馬、開疆拓土,鑄就輝煌歷史,光芒至今閃耀。
IP再造:從遺址觀光到文化共鳴
在高句麗文化IP化的路徑上,除了文旅融合、創意表達等多維實踐探索,其背後的學術支撐與理論深化也不可或缺。
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李德山表示,未來的高句麗研究,應在已有百年學術積累的基礎上,着力推進研究方法與視角的現代轉型。一方面,應積極吸納跨學科、跨區域的研究理念,跳出「為高句麗而研究高句麗」的單一範式,將其置於東北亞乃至東亞文明互動的大背景中,開展整體性、連續性、比較性的歷史探討。另一方面,也需從邊疆治理的角度重新審視高句麗在中國古代國家構建、區域協同與民族互動中的積極角色——在705年的存續中,高句麗始終是配合中原王朝治理邊疆的重要主體,這一視角不僅豐富了史學研究的維度,也深化了對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邏輯的認識。
正如集安古地所昭示的那樣,歷史不只是沉睡的遺址,更是通向未來的文化資源——而唯有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不斷往返、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持續探索,才能真正實現從「遺址觀光」到「文化共鳴」的躍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