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51票贊成、5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推的所謂「大而美」法案,並提交眾議院。

「大而美」法案中規定,美國從今年9月30日起將不再為電動汽車提供稅收抵免,同時只有在2027年底前投產的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可享受稅收抵免。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也因此表達了不滿。如何看美國政府的政策轉向?特朗普和馬斯克再「開戰」會帶來哪些影響?來看特約評論員蘇曉暉的觀點。

美未能強化在化石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美國共和黨政府正在急於推進的「大而美」法案,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對電動汽車和新能源產業稅收抵免的取消。這意味着,一旦落實,會抵消此前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對於清潔能源產業的政策支持。這種變化背後既反映出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之後,急於推進美國能源政策轉向,發展化石能源領域,尤其是油氣生產。但同時也再次說明,此前的動作不能使美國實現預期,也就是說美國未能強化在化石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

央視新聞圖片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特朗普就任首日便簽署46項行政命令推進政策主張,其中6項涉及能源領域,包括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宣布進入能源緊急狀態等。特朗普政府急於推動化石能源生產,既為增強美國企業競爭力、促進出口,也是出於商業利益收割與大國競爭的深層考量。

央視新聞圖片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但從實際效果看,美國此前政策自相矛盾,未達預期反而滋生更多問題。特朗普第二任期大打關稅戰,推高國內通脹壓力,迫使政府不得不壓低能源價格。此舉導致一面要發展化石能源生產,一面又因能源價格低迷削弱企業生產動能,最終使美國難以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而此時推出的「大而美」法案雖試圖進一步推動能源政策轉向,實際效果卻加劇了這些矛盾。

特朗普馬斯克兩敗俱傷對美產生深層次影響

央視新聞圖片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特朗普與馬斯克的矛盾激化並非偶然,實則源於雙方利益訴求的分歧,可能導致兩敗俱傷並引發深層影響。美國共和黨人擔憂,若高科技巨頭對特朗普的支持減弱甚至掣肘,可能直接衝擊中期選舉,使共和黨付出代價。而對馬斯克及其商業帝國而言,特朗普的刻意拿捏也將造成直接傷害。無論是特朗普威脅聯邦政府取消對特斯拉的補貼與合同,還是馬斯克憑藉自身影響力回擊,雙方矛盾的進一步升級,都將加劇美國國內撕裂,衍生更多深層次問題。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閱讀:

美參議院表決通過「大而美」法案 馬斯克揚言另組新黨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