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慶濼(指導/陳鳳翔)

「一帶一路」倡議「八大行動」中的「創新絲路」,到底「與我何干」?將這幾個字組合,正是比賽的名字:「一帶一路.與我何干」。去年,我還帶着這樣的疑問站在賽場。而今,當我們捧着冠軍獎盃,看到演示的方案被評委認可,答案已如大漠駝鈴般清晰——這千年中醫智慧,正因科技煥發新生,而我們青年人正是踐行新絲路的創新關鍵鑰匙。
啟蒙:從賽場認知到戰略洞察
首先感謝陳智思會長的「帶路先鋒」團隊及何力治專員等專家,他們從不同維度剖析「一帶一路」(胡曉明教授),發現東南亞數字經濟年均增長率20%的市場藍海(陳鴻文教授和陳鳳翔博士),解讀大灣區GDP總量13.2萬億元人民幣的科技集群(莊太量教授),通過AI應用案例(陳漢夫教授)驗證技術可行性,為可持續醫療方案奠定基礎(何順文教授和馬駿博士)。這些超越課本的見解讓我意識到:中醫出海絕非簡單的文化輸出,而是以科技為翼,解決熱帶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的實用方案。
方案:把中醫診室引進新科技
在僅約半小時的準備時間裏,決賽演示成功呈現了「AI 舌診 + 無人機採藥 + 跨境診療平台」的構想。在張慧儀老師指導下,我們設計了「智能中醫拓絲路」情景劇 —— 用AI系統分析海量東南亞病例,將傳統「望、聞、問、切」與現代技術結合:通過識別舌苔圖像辨識體質(如濕熱、氣虛等),生成個性化療方;開發應用程序,藉AI穴位分析快速標註針灸點,提升診療效率。
場景:傳統診療可數字化躍遷
診斷可智能化:建構互聯互通網絡,藉翻譯軟件搭建線上診療平台,打造語言無障礙,實現「處處有大夫」。東南亞海島漁民通過語音翻譯遠程問診,系統自動轉化症狀為中醫證型,輔助醫生(包括當地受訓人員)診斷,並按患者所在地推送藥材配方,此模式已在東南亞華裔社區推廣。
供應鏈低空化:發展低空經濟,以無人機運輸開拓藥物快遞市場,突破地形限制,在老撾島嶼與山區實現四小時緊急送藥。建設綠色種植基地,通過科技提純中藥成分,降低碳足跡同時提升藥效,深化綠色與科技融合領域。
理想:從比賽者到絲路建設者
今天,贏得「帶路先鋒大使」角色後,展望未來:當AI解析《本草綱目》,當無人機載藥飛越山海,當東南亞農戶運用AI診斷熱帶病——這樣的世界終將到來。
我們深知挑戰,法規壁壘、文化認同、可持續模式。然而,「一帶一路」精髓在於「共商共建共享」,我們的方案以科技激活傳統智慧,不僅解決區域難題,更搭建起民心相通、藥物研究、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橋樑。「創新絲路」的叩問,此刻已成我的實踐目標——作為青年,應將「智能中醫」的種子播撒全球,為國家發展與人類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