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工商廈交投比較淡靜,到最近終有回暖跡象,如港交所斥資63億向置地購入交易廣場14.7萬呎樓面作永久總部,美國量化交易與投資管理公司簡街資本亦擴大在港業務規模,以5年租期進駐興建中的中環新海濱甲廈項目,工廈交投亦「價量齊升」。不過,早前工商廈市道較不活躍,已揭示出工商廈交投過度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部分空置物業得不到善用,也浪費本港寶貴的土地資源。特區政府應考慮進一步放寬工商廈限制,參考早前鼓勵酒店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的模式,讓部分工商廈單位改作演藝、創科等用途,盤活出租市場,令相關行業可以實現更多元和高質量的發展。
現時工商廈受屋宇條例、消防條例、土地條例等規限用途,租戶多為傳統工商機構。當傳統產業逐漸式微時,工商廈單位的租金水平和出租率往往隨之波動,部分單位長時間空置。香港地少人多,土地資源寶貴,樓宇空置不論對業主還是社會整體,都會造成損失。事實上,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活化工廈,包括容許工廈重建項目增加地積比率最多兩成,持續鼓勵舊工廈改裝;特區政府早年也將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為藝術中心,出租予藝術團體以及開闢表演和展覽空間。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去年底出席立法會會議時也指出,會研究放寬工廈及戲院改成小型劇場,以及善用空置商舖作表演場地。
放寬工商廈規定,容納更多場地用途,一方面可以讓業主增加可出租單位的對象,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工商機構,使場地得到更靈活使用,緩解租務市場易受主流經濟環境影響的問題。另一方面,香港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不少新興產業正愁於尋找場地發展業務,例如不少藝術團體缺乏場地進行公開演出和展覽,申請公營場地往往要輪候大半年至一年;也有初創企業指,較難找到適合的核心商業區的商廈單位拓展業務,往往只能局限在科技園或數碼港設辦公地點。開放工商廈用途,能滿足新興產業所需,擴闊發展空間。
發展局上月聯同教育局宣布,將在規劃、地政及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將酒店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並估計本月正式推出計劃。若計劃推行順暢,特區政府可參考當中經驗,研究讓更多工商廈開放更多用途,以提速活化工商廈的步伐,令寸金尺土的香港,地盡其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