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28年來,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經歷風雨、砥礪前行,不斷譜寫繁榮穩定新篇章。特別是近年來,香港經濟持續復甦,社會穩步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展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和旺盛的內生活力。
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命脈。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實現穩定回升,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23年,香港順利走出疫情衝擊,實現連續九個季度經濟增長,2024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突破3萬億元,充分彰顯香港經濟基本面穩健、增長動能充沛。對外貿易方面表現尤為亮眼。得益於全球供應鏈恢復與區域市場聯通深化,2024年前5個月,香港商品整體進出口貨值實現雙位數增長,帶動物流、倉儲、專業服務等配套產業同步復甦,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貿易樞紐的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香港不斷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截至2023年底,本地初創企業數目攀升至約4,700家,創歷史新高,覆蓋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綠色能源、人工智慧等多個前沿領域,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在「搶人才」、「搶企業」政策推動下,香港吸引力不斷上升。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已有接近21萬名各類人才經多項輸入人才計劃抵港發展,廣泛涵蓋金融、科技、法律、醫療等專業領域;超過80家從事前沿科技的企業在港落戶,近1,400家境外公司在港開辦或擴展業務。人才與企業「雙引擎」驅動下,香港經濟結構更趨多元,發展底盤不斷夯實。香港工商界積極作為,堅持以港為家、倚港興業,持續發揮經濟發展主力軍作用。不少企業在總結過往經驗基礎上,加速轉型升級,拓展新市場、開闢新賽道,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風險挑戰中尋找機遇,展現出強烈的市場信心與前行意志。
經濟發展最終體現在改善民生、增進福祉上。特區政府堅持「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聚焦市民關切,以務實舉措回應社會期盼,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社會和諧穩定基礎日益穩固。住房問題是市民最為關注的民生議題之一。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在中央支持下大力推進「簡約公屋」項目,有效緩解基層市民居住壓力。公屋輪候時間由高峰期的6.1年降至5.3年,體現出政策執行成效初顯,也為構建多層次住房體系奠定基礎。
在醫療方面,特區政府持續深化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全面落實,地區健康中心在社區醫療服務中發揮樞紐作用。與此同時,長者醫療券政策覆蓋更廣,已拓展至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為香港長者跨境就醫提供便利,真正做到「病有所醫、老有所護」。社會治理方面,區議會制度系統性重塑,地區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關愛隊、地區「三會」紮根基層、服務社區,成為特區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重要橋樑。愛國愛港力量不斷壯大,社會共識更加凝聚,為社會穩定、長治久安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香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金融業在推動經濟復甦、提升國際地位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過去一年,香港金融市場穩中有進、亮點頻現,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全球資本看好信心持續上揚。2024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資額達1,021億元,位列全球第一,力壓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反映出國際企業對香港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恒生指數年內持續走高,表現領先全球主要股市;根據香港交易所數據,港股總市值由1997年的3.2萬億元增長至約43萬億元,增長逾13.4倍,展現出資本市場發展的深厚底蘊。
在財富管理方面,香港已成為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平台,管理的跨境資產總額接近4萬億美元,未來兩三年有望超越瑞士,成為全球第一大跨境資產管理中心。香港吸引高淨值客戶與家族辦公室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已有近3,000家單一家族辦公室在港運營,其中過半資產值超過5,000萬美元,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全球財富管理版圖中的領先地位。
以此同時,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推進,制度優勢日益顯現。從「滬港通」「深港通」到「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互聯機制不斷深化。
香港也積極拓展金融新賽道,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發展迅速。綠色債券發行穩步增長,綠色投資產品日益多元,香港正全力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與內地在綠色金融標準、資訊披露、認證體系等方面協作不斷深化,為推動可持續金融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正處於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站在回歸28周年的新起點上,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更應該堅定信心、乘勢而上,持續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民生事業提質增效,努力建設更加繁榮、穩定、宜居的國際大都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