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仕珍 西寧報道)「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6月30日-7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組織中外媒體赴青海省採訪當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相關情況。青海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張錦剛在6月30日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表示,青海堅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三個國家公園在建的省份。據悉,未來,作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亦將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規劃,推出更多綠色旅遊線路,讓更多人走進三江源,感受三江源的美。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地處地球「第三極」,因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黃河、長江、瀾滄江等發源於此,昆崙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等橫空出世,是唐蕃古道、絲綢之路南線的必經之地,被譽為山宗水源路之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

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產品體系
據張錦剛介紹,一直以來,青海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青海繼續做好中華水塔的守護者,推動青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其嚴格的生態保護與合理的開發利用廣受社會關注。「我們會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規劃,推出更多綠色旅遊線路,讓更多人走進三江源,感受三江源的美。」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邱紀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特許經營項目投入,根據三江源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設計更多特色綠色項目。
邱紀春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禁止擅自進入,從源頭上保護最核心、最脆弱的區域。「而一般控制區,我們則用於開展生態旅遊和自然教育,且有嚴格標準與限制。」邱紀春說,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了完善的生態監測體系,實時掌握生態環境變化情況,一旦發現旅遊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就會及時採取措施。
而為了讓更多遊客欣賞到三江源的壯麗景色,深入了解三江源的生態知識,增強生態保護意識,三江源國家公園亦致力於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環境教育和特許經營。「未來我們還將開展自然體驗提升項目,試點自然體驗活動,推出更多綠色旅遊線路,讓更多人走進三江源,感受三江源的美。」

創新保護機制 保護者也是受益者
「青海國家公園建設起步較早,當前,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面完成試點,青海湖國家公園完成創建階段任務。」據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田劍介紹,多年來,青海省通過制度創新突破管理邊界,以科技應用提升保護精度,推動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統一。
與此同時,青海科學規劃國家公園功能分區,發展生態旅遊、自然教育和綠色產品,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生態管護崗位和「一戶一檔」工作機制,牧民參與形成保護網絡,有力地推動了藏羚羊、雪豹等20餘種瀕危物種的種群恢復。「依託獨特資源打造生態旅遊和研學路線,農民通過生態項目、民宿經營等替代傳統農牧業,實現以發展促保護。」田劍說。
據悉,在生態保護和創新方面,青海省設立的生態管護崗位目前共聘用17000餘名牧民,對牧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不僅形成了基礎管控體系,還調動了牧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許多牧民觀念轉變,認識到生態是增收致富的關鍵。
多舉措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青海省亦做出了諸多努力。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侯洪波介紹,當地出台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法律法規,採取長江、黃河流域青海段禁捕禁漁、青海湖封湖育魚、草原禁牧休牧輪牧等措施,依法合規保護;此外,構建重點保護區域,建立三江源、祁連山、昆崙山等重點區域自然保護地,同步保護草原、水體、濕地、森林、荒漠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自然景觀及自然遺產。「我們還持續提升保護水平,建立野生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植物園、西寧種質資源庫,形成野生動物遷地保護體系,提升對珍稀動植物的保護。」
據悉,今年3月,一則青海省野生動物救助繁育中心救治受傷小雪豹「凌小蜇」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田劍表示,作為高山生態系統旗艦物種,雪豹種群穩定反映生態系統健康。此次救治首次整合野生動物救護與人類醫療資源,應用CT、核磁等技術,填補領域空白,積累瀕危物種急救經驗。「這個救治過程通過新媒體傳播,將生態保護轉化為具象呈現,有力地推動了公眾保護理念的延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