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刻在上水匯商場二樓中庭,人頭湧湧,無論是拿拐杖的長者、推嬰兒車的媽咪、穿校服的學生及路過街坊,都興奮地繞着幾十件微型藝術品,爭相拍照。人們化身成巨人,居高臨下漫遊北區,以新奇的眼睛去欣賞豆腐花店、圍村客家菜館,以及家鄉茶粿舖等,還有上水《廖萬石堂》、粉嶺《龍躍頭鄉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神功戲》、沙頭角《沙頭角碼頭暨魚燈舞表演》和打鼓嶺《麥景陶碉堡》。好爸爸索性抱起小孩,俯瞰從未踏足的禁區——沙頭角和打鼓嶺,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當婆婆見燈光璀璨的戲棚,指頭大小的「帝女花」在戲棚後台化妝,戲服閃耀生輝,大呼神奇過癮。


這是香港首個以「北區」為主題的微型藝術展覽,展出合共28件精緻作品,7件為全新重點展品,將北區「上粉沙打」四區的特色景致呈現眼前,由即日至7月9日舉行,以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8周年,由北區民政事務處、北區區議會、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及新社聯北區地區委員會攜手合辧,帶大家看歷史、遊禁區、賞建築、嚐美食。
助力政府推動北區旅遊
日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總署署長杜潔麗在開幕典禮表示:「藝術展透過28件精雕細琢的作品,展示北區的古今風華,並藉此慶祝香港回歸28載,與市民分享喜悅,的確別具意義。」她更提到:「北區是一個歷史文化豐厚、值得漫遊細看的社區,而今次展覽就像『北區之窗』,展示了這個地區的特色建築和鄉郊景致,讓大家在百步之內窺探地道生活,引發大家探索北區的興趣之餘,亦配合政府推動「無處不旅遊」的政策。

細味指尖上美食
北區是全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寶庫之一。藝術家向難度挑戰,仔細呈現嶺南建築代表作《廖萬石堂》,仿如髮絲般細緻的雕刻,匠心打造指尖上的麒麟及花燈,七彩繽紛而造工繁複,令人嘖嘖稱奇。藝術家為只有5厘米高的《帝女花》長平公主綴以閃閃生輝的鳳冠頭飾,盡顯鬼斧神工。藝術家精心紮作多盞玲瓏魚燈,重現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沙頭角魚燈舞,燭光流轉於指尖之間,美妙不凡。作品《圍村客家菜》由藝術家復刻十二道客家名菜,包括以沙頭角出產新鮮蠔仔烹調的煎蠔餅、客家招牌菜梅菜扣肉等。指尖上的佳餚幾可亂真,令人食指大動。

挑戰工藝極限 微縮呈現非遺文化
恰逢6月為香港首屆「非遺月」,藝術家們以巧手展現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太平清醮、粵劇、神像雕刻技藝、戲棚、紮作、舞麒麟、舞獅、魚燈舞、客家菜和茶粿等。精湛的技藝令人讚嘆不已。

展覽日期:即日至7月9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9時
地點:上水龍琛路48號上水匯2樓中庭
費用:免費入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