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鍾佩欣)澳門行政長官岑浩輝月中率團到訪六個大灣區城市,考察科創、能源等領域的發展項目和相關企業,了解當地重要產業的發展情況。有經濟學者指出中央高度重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特首外訪灣區城市考察之行正是積極響應中央政策,透過產業聯動發展方式,使合作區成為澳門經濟多元的重要延伸,在科技創新、智慧醫療等領域互補合作。

月中岑浩輝一連三日率領澳門特區政府代表團到訪深圳、惠州、東莞、廣州、肇慶和佛山六個大灣區內地城市,先後考察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能源項目、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廣州的城市空中交通科技企業、佛山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及和祐醫院、以及肇慶新能源汽車投資企業。

長期關注澳門經濟政策發展的澳門管理學院院長、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教授接受香港文匯網訪問時表示,岑浩輝率團到訪大灣區其他城市,可見政府高度重視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藉此借鑒多地產業發展,促進「內聯外通」核心優勢。唐繼宗強調,單靠澳門自身條件難以突破產業瓶頸,需依託大灣區其他城市整體優勢推動「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唐教授指出,橫琴合作區將重點發展現代金融、科技研發等產業,而澳門在智慧醫療、新能源等領域相對薄弱,而深圳、南沙等城市能力則可補足澳門不足,同時吸引龍頭企業落戶,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岑浩輝強調澳門正着力發展中醫藥產業,期望加強大灣區科研項目對接,共同開拓歐盟及葡語國家的中醫藥市場。唐教授對此表示認同,他稱澳門要充分發揮「中葡平台」的作用,但單靠澳門自身60多萬人口的市場規模吸引力有限。他又舉例指出,2005年後大量外資相繼進入澳門,主要原因是2003年開放赴港澳個人遊城市,外資看準內地龐大的市場機遇,而並非澳門本地市場。
唐教授強調,若結合大灣區「9+2」城市逾8000萬人口、乃至全國14億人口的市場潛力,將大幅提升平台吸引力,內地新能源車企業可透過澳門「中葡平台」進入葡語國家市場,而國際投資者同樣會看重大灣區整體潛力而進駐。唐教授稱,澳門積極構建「內聯外通」新格局,新模式有望進一步提升澳門在區域經濟中地位,為大灣區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搭建橋樑。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