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慶友向記者介紹經過人工基因編輯的彩色蠶繭和蠶絲的應用新場景:美容護膚。香港文匯報記者孟冰 攝

作為「纖維皇后」,蠶絲憑借優異的天然蛋白特性,曾長期佔據紡織業頂端。如今,中國仍是全球蠶絲第一生產大國——年產蠶繭佔世界72%、生絲佔78%。但受限於傳統加工工藝與應用場景,蠶絲在大紡織類消費中的佔比僅0.2%,市場潛力遠未釋放。

「蠶絲在紡織領域雖不復當年榮光,卻在更多新賽道重放異彩。」夏慶友教授邊展示手中的蠶絲面霜邊介紹,從護膚品到母嬰用品,從生物材料到農業載體,蠶絲正以全新姿態回歸大眾視野。「現在正是蠶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突破加工工藝、拓展應用場景,才能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在重慶國際複合材料公司的生產線上,蠶絲增強生物塑料正替代傳統石化材料。這種新材料讓汽車內飾件減重25%、碳排放降低30%,年產千噸的產線已創造超5億元產值。而在德國巴斯夫集團的實驗室裏,中德科學家正合作開發蠶絲蛋白緩釋肥料載體——該項目已被列為中德科技合作重點專項。

「蠶絲的生物相容性解決了傳統生物材料的毒性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評價道,「從醫用導管到可降解塑料袋,夏慶友團隊正構建起可持續的生物經濟閉環。」據《中國生物材料產業發展報告2023》統計,相關技術已帶動下游產業增收12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將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從基因編輯的「超級蠶種」,到飼料革命的「智能工廠」;從醫療領域的「修復大師」,到生物材料的「綠色引擎」,夏慶友團隊用20餘年攻關,讓蠶絲完成了從「傳統紡織」到「生命科學」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