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里河

當前國際經貿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為動盪的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在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中國。

面對外部衝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用「改革」和「發展」兩大關鍵詞闡述中國應對之道。在其看來,全球經濟結構正經歷劇烈調整,而中國的選擇,是首先辦好自己的事。

面對挑戰,不是倉促應變

今年4月以來,美國推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再次擾動全球產業鏈。此舉不僅加劇供應鏈緊張,更對多邊貿易秩序造成嚴重挑戰。

彭森表示,中國對美國關稅戰予以嚴肅回應,採取一系列超常規宏觀經濟政策,這並非倉促應變,而是早有準備。

這種準備,在8年前就已開始。他進一步介紹,中國對美外貿依存度從20%以上降到12%左右,這意味着,在外部挑戰不斷加大時,中國已開始逐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彭森認為,中國具備應對外部衝擊的基礎條件:較為健全的製造業體系、廣闊的國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這一穩定的基本盤,讓中國經濟在外部環境巨變之下依然展現出韌性和潛力。

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5.4%,不僅高於去年全年的增速,也高於今年5%的增長計劃。二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消費進一步上升,投資也較去年有所提升,經歷關稅衝擊後,5月出口依然頂住壓力,實現6.3%的增長。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

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能

「中國推出很多宏觀政策,進一步推動改革,以改革激發社會的活力、創造力,提高競爭力。」彭森表示,今年以來,關於全國統一大市場、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措施密集出台,為經濟穩定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

彭森尤其提及《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台。這部法律首次明確了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為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打下良好基礎,也為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他還指出,這有助於打破「玻璃門」「旋轉門」等隱性壁壘,為民營經濟接下來的快速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製造轉型,錨定高質量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人類追求發展的腳步也從未停滯。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改革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如今,外界對「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改變。今年年初,德銀一份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不再局限於中低端生產,而是向高端、高科技領域邁進。

「現在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大致相當於美國的兩倍,日本和德國的各四倍。其質量和結構也發生轉變,大部分出口產品不再是單一低端產品。」彭森說。

他表示,如今,中國高鐵已實現100%國產化,船舶訂單和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均超過50%,芯片產量也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貿易保護主義等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問題,對製造業大國中國造成衝擊。

儘管存在高端芯片製造等技術「卡脖子」,但中國並未停步。彭森認為,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中國要將外部壓力轉化為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動力。

「外界對中國施加的限制,可能反而會刺激中國加快『補鏈』『強鏈』的進程。」彭森說。

彭森指出,未來中國製造可以錨定三大方向: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突破和發展;加強對AI技術、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的重點扶植和引導,繼續進行創新與探索。

(來源:三里河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