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報道,5月27日,中國社科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2025年度首場重大成果發布會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共發布7項成果。
「青海省烏蘭縣泉溝一號墓出土王冠保護修復成果」首次完整復原吐蕃時期複雜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實體,見證了高原絲路文明交流融合的歷史輝煌。「河北雄安古州城遺址出土唐代陶質龍首建築構件製作工藝及保護修復成果」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曲面微區X射線熒光分析、三維激光掃描、虛擬拚接等技術,為龍文化形象的演變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據。「烏茲別克斯坦蒙紮鐵佩遺址文物保護工作成果」展現了中國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跟着走」到「領着走」的切實轉變。
《從聚合到融合:東周時期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人群互動》論文成果運用多學科方法論證該地區東周時期的人群交往、交流、交融。《我國考古出土葡萄屬種子遺存初探——兼論本土葡萄屬植物的栽培可能》論文成果論證中國本土葡萄屬植物沒有因西方歐亞種葡萄傳入而被取代,二者長期共存;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我國先民可能已對其管理甚至栽種。
《中國早期泡鹼玻璃的源頭與傳播路徑:來自新疆早期鐵器時代(1000BC-202BC)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新證據》論文成果通過對「蜻蜓眼式」玻璃珠開展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認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東傳的關鍵節點。《二里頭遺址出土青銅器合金技術和礦料來源的再思考》論文成果旨在說明二里頭先民已掌握較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具備對金屬資源的控制和生產組織能力。
發布會由中國社科院主辦,中國社科院科研局、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共同承辦。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